在城市骑行中寻找快乐

发布时间:2025-01-11 02:41:46 来源: sp20250111

  骑行热今年有了新变化,这一拨“入坑”的骑行爱好者不再单纯追求“夜骑长安街”的快乐,他们把骑行看作一种休闲方式或生活方式。通过骑行,年轻人缓解了工作上的压力,感受到了城市的魅力。在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骑行靓照、景点打卡、攻略分享……City ride(城市骑行)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

  不拼体力和速度

  这一波骑行热,被称为从City walk(城市漫步)到City ride(城市骑行)的转变。和“夜骑长安街”那一拨骑行者相比,新“入坑”的骑行爱好者可能从来不是运动达人,他们更喜欢在城市中骑行的感觉,更享受对城市的探索。

  从3月底至今,小婧已经买了两辆山地车,每周都要骑上三四次。她不仅喜欢在长安街、首钢园一带骑行,更喜欢开辟不同的骑行路线。“在三山五园一带悠闲地骑上一圈,一路都是风景,最大的收获是快乐。古代的皇家园林、新建的街角公园、现代的高校学府……一路的景观在眼前不断变化。一路追风,一路看景;累了,随时可以坐下来安静地赏景、拍照、聊天。那种骑行的感觉特别自由,也让我有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小婧说。

  小许喜欢“拆盲盒”式的骑行方式。每逢下班早的日子,她就会戴上头盔,踩下踏板,无拘无束地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不预先设置目的地,到了路口哪边的绿灯亮了就往哪边拐,故宫、景山、鼓楼、后海都是她常骑到的地方。

  小许觉得,骑行也是发现之旅,这种探索城市的方式非常有趣。以前,自己的生活被固定在了家和单位之间;爱上骑行后,往日里坐车一闪而过的角落,可能有了更多的细节:红墙下,正在拍婚纱照的新人脸上洋溢着幸福;胡同里,老街坊在门前悠闲地喝茶聊天……她也会随机走进散落在胡同里的小咖啡馆、手作小店;也会一时兴起,在风和日丽的黄昏,追逐一场美丽的落日晚霞。“在美丽的城市中骑行,有种向美好生活奔赴的感觉。”小许说。

  小许发现,今年以来路上骑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中既有从头装备到脚的“发烧级”骑友,也有骑着共享单车出游的一家三口。“骑行可能是一次对大自然的探索,是一场对初夏微风的追逐,也可能是对繁忙工作的短暂出逃。”小许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翔分析,骑行方式变化背后反映的其实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出游不再只是盯着景点,骑行的过程也成为了出游的组成部分,可以像珍珠一样串起更多的生活体验。自行车也逐渐从交通工具、运动工具变成了休闲工具。这种休闲的骑行经济也在逆向为高端制造业下订单,推动产业发展。

  骑行越玩越花哨

  和动辄就穿行长安街、绕行二环路的竞速者不同,新一拨骑行者更喜欢享受悠然的骑行时光,因此他们的骑行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有趣。

  主题游 跟着攻略去打卡

  穿好骑行服,戴上头盔、手套……柳雨又蹬上他的爱车出发了——这一次的目的地是通州大运河。穿梭在绿树成荫的小道上,柳雨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中。“这条路线有35公里,沿着运河骑一圈,需要三四个小时。看着波光粼粼的水岸景观,所有的烦恼都随着涟漪消散了。”柳雨兴奋地说。

  柳雨买山地车的初衷,是为了上班时当个代步工具,可后来他却发现骑车有很多新的乐趣。每个周末,他都会通过社交平台上的骑行攻略选择路线,两个多月下来,他已经探了十来条路线了。“五道营到什刹海烟火气十足,是感受老北京的好去处;玉渊潭到王府井沿途都是北京的经典地标;中轴线之行从永定门开始,可以在景山山顶纵览紫禁城,还可以在鼓楼和107路电车擦肩而过……”

  像柳雨一样的骑行者有很多。在社交平台上,北京City ride路线推荐的相关笔记数不胜数,网友们会根据季节变化,分享不同路线的骑行感受。笔记中,有详尽的路线规划、补给点、历史文化介绍、装备和技巧分享等实用信息。

  爱车DIY 玩偶成了骑行“搭子”

  “给自行车加上喜欢的配件,骑车时心情都会变好。”改装自己的坐骑也成了很多女性骑行者的爱好。而这在专业骑行者看来,肯定会显得非常“小儿科”。

  “我的车主打一个‘花里胡哨’。”一萱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她的爱车。“车把上举着风车的小黄鸭是个铁芯的车铃,可爱又实用。趴在自行车横梁上的卡皮巴拉,是我最忠实的骑行‘搭子’,粘在车头上的超级马里奥会带着我迎风向前。”

  “挂件可以随心情、季节更换。夏天,就带着潦草小狗去兜风,到了冬天,就换上穿着漂亮衣服的小企鹅骑行……”一萱说。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很多网友分享DIY装饰自行车的心得,他们的改造脑洞大开:玲娜贝儿的窗帘扣摇身一变成了车把装饰;想在车梁挂上芋泥紫车包,只需买两个紫色腰包和魔术贴,重新裁剪缝合包带后装在车梁上;买点粘手办的点点胶,就可以将喜欢的毛绒玩偶固定在车上。

  骑形状 骑行者的浪漫

  “骑车比个心,过个难忘的520。”5月20日下班后,徐彬和女友点开手机上的运动软件,架好手机,开始了这次浪漫的骑行。跟着软件中的轨迹指引,他们从西单出发,顺时针骑行,沿途经过后海、鼓楼、雍和宫、东交民巷、前门及多条北京胡同。夜幕降临,城市里的灯光慢慢亮起,他们一路追风,说说笑笑。3个小时后,手机上实时记录的骑行轨迹出现了一个饱满的爱心形状。

  徐彬是去年开始爱上骑行的,骑了一阵后女友也被“种草”,加入了骑行的队伍。“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骑个心形,既能表达爱意,又能赏一路风景。”徐彬说,他们打卡的是条网红骑行路线,这条路线对新手很友好,好多人都会选择在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骑出这个浪漫形状。

  元旦跨年时,徐彬还和朋友一起骑行了“2024”的轨迹路线。他们从西四出发,终点定在朝阳门,用了一个多小时骑了24公里。“一路上都能遇到刷‘2024’轨迹图的骑友们,进入新的一年,骑友们算是给自己送了一个新年礼物。”徐彬说,今年国庆节他准备挑战一下在北京骑出“中国地图”的轨迹,这条路线有60多公里长,一路上也有很多地标和景点,“希望用骑行者的浪漫为祖国庆生。”

  创造骑行友好的环境

  伴随着骑行热,城市里的商圈、景点、餐馆、饮品店也迎来了消费热潮。但在骑行者眼中,享受骑行过程的同时,他们也遇到了种种不便,不仅让骑行感受打折,也影响了他们对城市探索的深度体验。

  叶女士夫妇今年双双爱上了骑行,每到周末他们都会骑着新车去兜风,然而目的地没有专门存车的地方,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自由。“两辆车加起来近一万元,虽然不是那种高端品牌,但也不算便宜。所以骑车出门最怕把车丢喽,饭都吃不踏实。”叶女士说,她找餐厅时不看好评度,不看口味,得先看餐厅有没有大玻璃窗,再看窗户旁边有没有空座位。“我们会把车停在玻璃窗旁,坐在店内要保证一抬眼就能看见车,吃东西时也只能是速战速决。”

  “以前,我们都是开车去超市;尝试绿色出行后,去超市也遇到了麻烦。超市周边同样没有存这种车的地方,我俩只能一个人在外面看车,一个人进超市购物。”叶女士说,“我的车是可以折叠的,但一些商场不让带着折叠后的自行车进入,所以我们只能在商场的门外看看,就算是打过卡了。”

  “为了保证配速,很多公路车、山地车不仅没有车锁,也没有脚撑。这就意味着车停下来只能靠着树或靠着墙停放。要是一个人出行,连去卫生间都是问题。”如今骑行的人越来越多,叶女士希望一些热门景点或商圈能设置专门的停车区,或引进智能停车设备,让骑行者没有后顾之忧。

  记者查阅资料时发现,距北京不远的天津,有越来越多的商业体、餐厅、咖啡店设置了骑行友好设施。在一些商场中,专门设有“室内自行车休息站”,骑友可在专业装置上悬挂停车,然后就可以放松一下,逛逛商场或喝杯咖啡。一些休息站还可以给自行车充气或进行简单维修。周到的细节,让骑行者有了满满的安全感和“被照顾感”。

  魏翔认为,面对城市骑行的热潮,城市也应该适应休闲业态多样化的变化,为休闲骑行提供更多保障。“骑行游还是个相对小众的业态,我们无法指望所有城市为骑行者提供统一的服务设施、标准和体系,但可以在供需上进行改变,餐厅、咖啡厅、公园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设施,比如看守、停放服务。多元化的出游方式呼唤多元化的城市治理方式。”魏翔说。 本报记者 师悦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