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中国人不仅要到月球,还要探测火星

发布时间:2024-12-17 05:38:40 来源: sp20241217

  【开栏语】

  10月16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月16日6时许,杨利伟在完成了21小时23分的太空飞行后,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

  20年前,杨利伟自主出舱后向人群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科技强国,航天筑梦。即日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特推出“院士上封面,解锁中国科技”专栏,通过采访一系列院士,解读科学家精神。

  从敦煌壁画的飞天到“世界航天第一人”明朝万户的壮举,一代代中国人都期望能到天上看看。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手中,由神话变为了现实。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揽月”,从“天问探火”到“北斗指路”,凝聚着一代代航天人的心血。作为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试验队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今年已经整整90岁,依然精神矍铄。在成都神舟科学空间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戚发轫对2030年左右中国人登上月球充满期望,希望年轻人有本领、有爱心、有梦想,他还对青少年的航天梦给予了鼓励和寄语。

  “发轫”一词出自《楚辞·远游》:“朝发轫于太仪矣,夕 始 临 乎 于 微卢”。本义是拿掉支住车的木头,使车启行,借指出发。戚发轫在大学学的是飞机系工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去研制火箭;1968年,他被“点将”参与研制东方红卫星;1992年,在他59岁时,又改行去做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在很多人看来,59岁是该退休的年龄了,戚发轫是如何面对挑战的?是不是对科学家而言,将永不言弃?

  寄语青少年 年轻人要多学习有担当

  封面新闻:如果青少年想实现飞天梦想,要从哪一步脚踏实地地做起?

  戚发轫: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前途。年轻人要承担这个光荣的任务,首先要有理想,理想就是目标。要朝那个目标去实现,还得有本领,才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贡献。这个本事从哪来?从学习开始。年轻人目前要做的重点是念书,首先要把学习搞好,这是掌握本领的基础,有本领才能办事。最后是要有担当,就是敢承担责任。

  封面新闻:您认为中国人登月的梦想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戚发轫: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航天大国了,我们发射了人造卫星,发射了飞船,建立了空间站,那么下一步要干什么?我们要探索浩瀚的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这个梦是什么呢?我们中国人不仅要上天,而且要到月球。中国人什么时候到月球上去?2030年左右。我们不仅要到月球,还要探测火星,还要探测小行星。

  封面新闻:可否寄语一下有航天梦想的青少年?

  戚发轫:航天人的梦就是探索浩瀚的宇宙,要征服宇宙靠谁?靠年轻人。第一,年轻人现在要准备干什么?准备迎接挑战!什么挑战?我们要成为科技强国,年轻人要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第二,要有爱心,人有了爱才能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首先是爱国家、爱事业、爱团队,还要爱学校、爱老师、爱父母。第三,要有梦,每一个伟大的事业都是一个梦想,梦就是信念,年轻一代要有理想有信念,有了目标就有奔头。最后还是要有本领,如果想回报国家,回报父母,就得掌握本领。并且,年轻人要有准备迎接挑战的信心。当然,最后是要落到实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当一个好学生。

  载人航天精神 是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因素

  戚发轫在《戚发轫“神舟”首任总设计师讲述:中国航天的历程》一书中曾写道:我们的法宝——航天精神。究竟什么是航天精神,戚发轫给我们进行了详细解读。

  封面新闻:作为一位老航天人,可否讲一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靠的是什么?

  戚发轫: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具备了进出太空的能力、利用太空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现在正向航天强国迈进。我们取得这么大的成绩,靠的是一种精神,就是航天精神。中国第一颗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是世界第5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所以我国把这一天定为中国航天日,设立航天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积蓄力量。

  封面新闻:那究竟什么是航天精神?

  戚发轫:传统的航天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核心是自力更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要想强大,要想超过别人,靠不了别人。航天人是怎么过来的?一切都靠自己。第二个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第三,中国的载人航天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航天人在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要有这种精神。

  科技强国 靠各位年轻人承担使命

  1992年9月21日,这是一个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代号为“921”工程。31年来,工程相继突破和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牢牢占据了世界载人航天的重要一席。

  封面新闻:这些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巨大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漫步”到“交会对接”,从天宫空间实验室到空间站的建成,为什么我们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戚发轫:首先是航天员和科技工作者认识到靠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第二,我们有爱心,爱自己的国家、事业、学校,把自己的智慧、精力都奉献出来。第三个,当国家有特殊需要时,应该有特殊的精神。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上天,航天人做了大量工作。凡是在地面能做的,在天上可能遇到的事情、遇到的环境,在地面都做了实验,而且还做了四次无人实验,最后有把握了才实施。

  封面新闻: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往太空。次日,神舟五号在内蒙古成功着陆。一人飞天,凝结万人心血,能谈一下这背后的故事吗?

  戚发轫:2003年这一年出现了非典疫情,我们每个人都坚守岗位,为了保证不感染非典,凡是进了航天城的,谁也不能回家。当时有的年轻人,家里有老人、孩子要照顾,为了国家需要,他们坚守岗位不回家,最终成功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大家都应有这种航天精神。尤其年轻人要认识到,中国在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到来时要成为科技强国,靠各位年轻人承担使命。航天精神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精神,有了这个精神,我们这个队伍就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成为科技战线新生力量。

  杨丹梨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峥 荀超 见习记者 车家竹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