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名家坊|胡振华:《玛纳斯》研究的奠基人,丝路上的文化使者

发布时间:2025-01-01 20:26:02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社 北京12月10日电 题:胡振华:《玛纳斯》研究的奠基人,丝路上的文化使者

  作者 韩禹 文龙杰

  

  92岁的民族语言学家胡振华,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从事民族教育70年,柯尔克孜文字创制人之一,英雄史诗《玛纳斯》最早的研究者,上合组织“丝绸之路人文合作奖”中方获奖人……

  身穿笔挺西装,捧着一顶柯尔克孜族白毡帽“卡尔帕克”,胡振华站在记者面前。

  

胡振华向 中新社 记者介绍一顶柯尔克孜族白毡帽“卡尔帕克”,这是他的博士生、居素甫·玛玛依的曾孙托合那力所赠。每当参加《玛纳斯》相关的活动胡振华都会戴上这顶白毡帽,以示对居素甫·玛玛依的纪念。田雨昊 摄

  “今天要讲《玛纳斯》,要讲居素普·玛玛依,就必须拿上这顶白毡帽,这是居素甫·玛玛依的曾孙、我的博士生托合那力送我的。”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玛纳斯》歌手居素普·玛玛依,老人挽着的年轻人、《玛纳斯》传承者托合那力·吐逊那力。胡振华是将这些以一种传奇方式连接起来的人。

  这一切从他的语言学习起始。

视频:【东西问】胡振华:《玛纳斯》研究的奠基人,丝路上的文化使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民心相通要“通话”

  据胡振华一些学生的介绍,他在大学阶段学过阿拉伯语、英语、俄语、维吾尔语,参加工作后又学习过佤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彝语、法语、日语等。对于这样一本“成绩单”,他说,与机遇有很大关系。

  胡振华1931年出生,语言学习始于幼时:在家乡山东淄博金岭回族镇,他白天上学,下午放学后需去清真寺学习阿拉伯文。

  1949年,胡振华进入华东大学学习俄语;1951年,已是青岛市人民代表的他被推荐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学习维吾尔语。

  1953年,胡振华提前毕业留校任工作。不久,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著名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调查佤族,他短暂地作为费孝通助手,学习佤语、编写教材并开设佤语班。

  对于他来说,不论到哪儿工作,那个地方的语言如不是汉语,他就马上学,“(如果)不‘通话’,民心相通就通不彻底。所以我走到哪儿学到哪儿”。

  胡振华的语言学习,走过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吕叔湘、袁家骅、高名凯、马学良、王均、周祖谟……这些在语言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曾是他身前讲台上的身影。他记得民族语言学泰斗马学良教授曾嘱咐他,不管哪个学校的哪个教授来讲课,只要讲与语言学有关的,不管是讲语法、修辞还是什么领域,都要去听,因为每位老师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要广泛地吸收,融汇转化为自己的专长。

  1953年12月,胡振华被派往新疆伊犁学习柯尔克孜语,转年5月底到南疆柯尔克孜族广大牧区做语言田野研究。其后一年里他骑马、骑骆驼、走路,跑遍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南北,睡毡房、放牛羊,参加当地的婚礼、葬礼、叼羊、赛马等活动。

  “那一年,骑马、骑骆驼、走路跑遍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南北。我现在的所有成就,可以说和那一年关系很大。”胡振华说。“热情淳朴的柯尔克孜族民众,还有当地部队转业的汉族干部,他们对我这一生有影响。我决心为这个民族服务到底,一直到现在,整七十年了。”

  发现《玛纳斯》

  胡振华是在田野工作中逐渐发现民间文化宝藏《玛纳斯》的。

  

胡振华向学生讲述《玛纳斯》的发现、翻译、研究历程。田雨昊 摄

  “我在新疆牧区发现,牧民结婚、劳动丰收的时候开联欢会,要围坐一圈,请‘玛纳斯奇’(柯尔克孜语,意为演唱《玛纳斯》的民间艺人)演唱,一唱就唱一夜。我也听不懂,只看一会儿人家唱得笑了,一会儿不笑了,不知道什么意思。”经过向牧民请教和语言调查,他知道了这是柯尔克孜族的史诗,讲述的是传说中的英雄玛纳斯与后世共八代英雄抵御侵略的故事。

  《玛纳斯》史诗形成于10世纪,定型于16-17世纪。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以韵文形式口耳相传。在千百年的口传心记中,民间艺人将自己对所见事物的认知理解及自己的精神世界融入这部史诗,故还有各种异文广泛存在,规模浩大。

  当时并不完全知道这些的胡振华,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巨大的文化价值。“《玛纳斯》不单是语言和文学材料,有很多东西可以让人从哲学上受到教育;对民族历史研究,它更是一个百科全书。”他迅速向官方报告了相关情况。

  1957年,胡振华在中央民族学院开设柯尔克孜语言学习班,三年后他带着学生,在新疆克州乌恰县遍访当地“玛纳斯奇”,记录翻译了《玛纳斯》的部分内容。

  在乌恰县走访搜集期间,有牧民说,阿合奇县有一位大“玛纳斯奇”,能唱四天三夜。胡振华就这样认识了居素甫·玛玛依。

  

居素甫·玛玛依带领柯尔克孜族民众演唱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刘新 摄

  胡振华此前接触的70多位“玛纳斯奇”,大部分只会演唱前三部,而居素甫·玛玛依能完整演唱八部。工作组将他接到阿图什市,只要请他唱,他就会滔滔不绝地演唱,一唱就是连续几个小时,做记录的人都累了、需要换人了,他仍然精神饱满。半年多时间,他演唱了《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凯耐尼木》《赛依特》5部史诗,共96800行记录,远超以往。

  1978年,回到北京的胡振华在与新疆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的交流接触中,得知曾经记录演唱《玛纳斯》的“玛纳斯奇”有一位已去世,胡振华感到文化抢救的紧迫,必须寻找居素甫·玛玛依、重启《玛纳斯》研究。

  当年冬天,胡振华在新疆找到了居素甫·玛玛依。不久,二人坐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先后到达北京的,还有从新疆各地抽调的研究人员。

  在中央民族学院成立的《玛纳斯》工作组,胡振华任组长,他边安顿居素甫·玛玛依的生活,边主持开展紧张的文化遗产抢救工作。

  胡振华回忆,他安排人照顾居素甫·玛玛依的饮食起居,为他煮奶茶、煮羊骨汤,还带他配制一口很好用的假牙。细致至此的生活照料,打动了这位饱经沧桑的“玛纳斯奇”。他道出心声,过去在表演《玛纳斯》时有所保留的部分,到了北京不能再保留,那样是对不起国家。

  1984到1995年,居素甫·玛玛依唱本的柯尔克孜文全套八部《玛纳斯》的出版工作得以完成,实现从口头传唱文学到文字印刷出版的转变。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玛纳斯》选段。郭海鹏 摄

  2006年,《玛纳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玛纳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玛纳斯》八部汉文译本全部出版。

  “会语言可以多交朋友”

  胡振华对语言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非常看重。“会语言可以多交朋友。”他说。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加快国际学术交流的步伐。胡振华借助专业领域交流合作,一面对外介绍中国,一面广交朋友。四十年来,他曾前往土耳其、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泰国、沙特、中亚五国等地讲学、参加国际会议和友好交流。

  胡振华在民族语言领域的研究,也成为了通向中亚的纽带。《玛纳斯》不仅在中国传唱,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也流传,但大多只包括前三部;有赖胡振华的抢救工作,完整八部得以在中国保存,这对研究上述各国历史文化都是珍贵成果。

  20世纪70年代,胡振华通过对《史记》等古文献的考据,为吉尔吉斯人梳理了2000多年的历史,为当地主流观点所认可。2002年在吉尔吉斯历史国际研讨会上,吉国总统亲自为他颁发“玛纳斯”三级勋章。2011年,在八十岁华诞,胡振华还收到了时任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和总理的贺信和贺礼。

  胡振华在研究时曾读到一则材料:西汉张骞开拓丝绸之路时,曾将西域杏谷(今新疆境内)的优质杏仁作为礼品送给中亚古国巴克特里亚和粟特,两国正是今天塔吉克斯坦的先祖。2005年,时任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拉希德·阿利莫夫上任不久,即拜访胡振华。谈及此历史掌故,阿利莫夫表示,希望能完成历史性的回赠——此番上任,他从塔吉克斯坦带来125支杏树苗。经胡振华牵线协商,杏树苗种在了北京农学院实验农场中,名为“中塔友谊杏树”,五年后花繁果硕。

  步履不停

  已至鲐背之年的胡振华不耳背、不弓腰,思维清晰,侃侃而谈。他笑着说,“92岁的老头现在还没有糊涂。”

  学生们回忆,他很早就会使用传真、电脑。现在他能熟练使用电脑撰写文档、制作幻灯片、收发电子邮件。

  2004年,胡振华领取了离休证,被中央民族大学以“特聘教授”名义聘请,继续科研教学。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他频频出国参与对外交流工作,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他步履不停。

  “我还是要继续发挥余热。不管温度多高,四五十度也是有的。”他说。

  胡振华从教已70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苗东霞在一篇文章中细数他曾开过的课程,近二十种,横跨语言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宗教学、民俗学等领域。如今他桃李天下,除了苗东霞这样的一线学者,还有现任中国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馆副总领事王童这样的一线外交官。

  

胡振华与托合那力。田雨昊 摄

  在胡振华讲述这些故事时,托合那力就在旁边静静地听。这位三岁就挤在人群中听曾祖父居素甫·玛玛依表演《玛纳斯》、六岁学唱、七岁登台表演的传承者,如今也到北京,在胡振华身边开展《玛纳斯》研究,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场奇妙的接续。

  受访者简介:

  

胡振华。田宇昊 摄

  胡振华,回族,1931年生于山东,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会顾问﹑中国《玛纳斯》研究会顾问。主要从事柯尔克孜学、中亚学、东干学等研究,专著、译著及主编著作20余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编《中亚五国志》《中国回族》等,编著《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语言文化研究》《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文集》《柯尔克孜语言简志》等。翻译《<玛纳斯>第一部片段》等。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