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捡屎官”:科研监测在深山

发布时间:2025-01-10 16:13:30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网 雅安7月26日电 题: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捡屎官”:科研监测在深山

  记者 王鹏

  7月下旬,大相岭山系正值雨季。一场大雨过后,秦炜锐和同事走进深山,拨开绵密湿润的杂草和灌木,沿着大熊猫可能出现的路径缓步前行。“快来这里!”一棵树下,赫然出现一团大熊猫粪便,秦炜锐兴奋地呼喊着同事前来。

近日,秦炜锐(中)和同事在深山中进行科研监测。记者 吕杨 摄

  上述一幕,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者的日常。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的深山里,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大熊猫“捡屎官”,远离城市,用热爱书写着自己的职业故事。

  27岁的秦炜锐已在管护站工作4年,荥经本地人,话不多,看起来很柔弱。但一到野外,就能感受到她的干练,爬山过河不在话下。她的职责涵盖了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同域物种分布、栖息地修复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活动。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野外。

  雨后的原始森林非常湿滑,稍不留意就会摔倒。 中新网 记者跟随秦炜锐小心翼翼地走着,大家沿着斜坡缓行,有时需拽着树枝才能保持平衡,有时需要一个箭步跳过溪流。

  “观察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恢复情况,监测大熊猫主食竹生长与更新,是我们日常巡护工作的一部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跋涉,终于到达调查地点,秦炜锐拿出工具,对竹子的基径和高度进行测量,并进行数据记录和样本采集。她向记者解释,“通过监测大熊猫取食竹的生长更新状况,能为大熊猫退化栖息地改造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结束了测量和样本采集,大家又开启了新任务——寻找大熊猫粪便。山中阴晴不定,衣服很快被露水沾湿。在一棵树下发现了大熊猫粪便后,秦炜锐蹲下来,认真测量着什么。

近日,秦炜锐在深山中测量大熊猫粪便里的咬节。记者 吕杨 摄

  她告诉记者,这团粪便时间已久,虽被雨水冲刷,仍可看出里面的咬节,“我们对这些咬节进行了测量,平均长度大概23毫米,后面我们就能分析出这只大熊猫的体型和年龄。”

  大熊猫粪便,其实是这里的科研监测人员与野生大熊猫最直接的交集。秦炜锐说,与公众想象的不同,科研人员在深山里工作几十年,也未必见过一只野生大熊猫,“它们警惕性很高,会主动远离人类,我们也只是在红外相机中才能看到。”

  除了大熊猫,这片山林里还有黑熊、小熊猫、羚牛、白腹锦鸡等很多动物种群生活。秦炜锐就曾在营地附近,见到一只小熊猫正穿越道路。

  “在这里工作,你要耐得住寂寞。”在她看来,山里的工作和生活简单,让人内心平静,“虽然大相岭经常下雨,但雨后的云雾缭绕,很美。晚上睡觉都伴着虫鸣。”

  自然而然,这里也充斥着危险。“最危险的是蚂蝗和蜱虫,哪怕你全副武装,它们也会从衣缝钻进来。”她告诉记者,去年一次从野外回来,腿上有几十个蚂蝗咬的血洞,洗完澡发现一只蚂蝗深深钻进腰部皮肤,“吸得圆滚滚的,很大,很恐怖。”

近日,秦炜锐(左)和同事在深山中测量竹子的高度。记者 吕杨 摄

  除了野生动物监测,他们的工作还包括植物种群监测。前两年,正是在一次野外监测中,队员们在云雾山发现了发现了植物新种——荥经凤仙花,并在国外权威期刊发表了论文,将这种凤仙花介绍给了全世界。

  “荥经凤仙花的发现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以来,发现并命名的第一个新物种,对这片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说起荥经凤仙花,秦炜锐不无骄傲,“可惜那片山林太远了,不然带你们去看看。”

  天色渐晚,秦炜锐和同事回到营地实验室,开始对采集回来的土壤、植物样本进行称重记录,并观察土壤中的生物。

  采访即将结束时,她向记者透露,再过几个月就要去北京读博士,“想让自己在专业上更厉害一点”。谈及更远的未来,她停顿了一下,“有可能的话,我还是会回到这里。”(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