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大家谈|如何从“网红”变“长红”?代表委员支招微短剧

发布时间:2024-12-21 09:45:20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北京3月7日电(刘越)演员宁静在某档综艺中的一句话,让“微短剧”再次引发热议。

  “那些狗血短剧,我付费追了一百多集,真的很上头!”

  宁静不是个例。在横店变成“竖店”的当下,“一部短剧赚一亿”的暴富神话比比皆是,周星驰、王晶等名导的入局更是为微短剧的野蛮生长添了一把火。

  “七天拍完、八天破亿”的背后,微短剧所形成的新业态被文娱从业者们紧密关注,成为2024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原艺术副总监赵冬苓谈微短剧。图源中新视频

  微短剧的野蛮生长

  短短几年,微短剧迎来井喷式爆发。

  据《2023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了267.65%。2023年,《赘婿无双》以小成本撬动一亿充值;2024开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日充值量网传突破两千万。

  从窝囊赘婿逆袭,到灰姑娘恋上霸总,这类节奏紧凑、爽点不断的微短剧成为新一代“潮流快餐”。

  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海报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原艺术副总监赵冬苓在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表示,微短剧走红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敏锐地把握观众的情绪点和爽点。微短剧的出现将对传统影视剧造成冲击,长剧集编剧应正面应对挑战,争取将剧本写得更好。

  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持相同意见。她强调,短剧与电视剧应当各美其美。短剧对电视剧既是挑战,也是推动。电视剧必须自强,做大做好,两者共同发展。

  此外,张凯丽向媒体透露,在今年的提案中,她将建议推动影视微短剧行业良性发展,加强微短剧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设立相关评奖机制,让“大流量”成为“正能量”。

  微短剧辐射文旅产业

  “来上海,怎么能不到和平饭店,尝尝宝总泡饭和排骨年糕!”

  《繁花》让黄河路成为上海“顶流”,《狂飙》加速广东江门文旅“狂飙”,影视+文旅的组合拳早已成为文旅赛道突破口。

  相比投资动辄数亿的影视剧,微短剧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地方文旅早已频频试水,福建福鼎市推出《山海情 福鼎行》、山西省推出《心灵奇旅》、重庆市推出《温度》等微短剧。

  游客在和平饭店门前拍照留念。 中新网 记者 汤彦俊 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王丽萍指出,微短剧既要讲好故事也要融合文旅。成功的微短剧往往融合了地域特色和精彩故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她谈到,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发展,创作者们有了更多机会和挑战,他们需要努力打造更具影响力和持久力的作品,以实现网红到长红的转变。

  去芜存菁,讲述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野蛮生长,往往伴随着泥沙俱下。

  诞生至今,微短剧不乏口碑佳作:《逃出大英博物馆》引发文物保护热潮;《二十九》尽显职业女性魅力;《东栏雪》凭东方美学出圈……

  然而,良莠不齐一直是微短剧的行业痛点。2023年11月,《黑莲花上位手册》上线一周之内被平台下架。

  随后,微信方发布公告,称其“渲染不良价值观,混淆是非观念,破坏平台良好生态”。此后,微信、抖音、快手三大短视频平台接连出手,下架多部违规作品。

  微信公告截图

  一次下架,一个警醒。一路狂奔的“快餐式”微短剧,在创作上容易走捷径、走歪路。“擦边”题材看似轻松收获流量,对行业生态的破坏却不可逆转。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表示,短剧是“潮流快餐”,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向来有待考证。艺术品需要“品”,而“品”则需要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直言,作为风口行业,微短剧行业内存在抄袭等不规范乱象。应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管,多方协调进行专项整治,就行业的短板和问题提供更多服务。

  一直以来,微短剧都被视为影视界的“科技与狠活”——能下饭但欠美味。当市场呼吁“更有营养”的作品出现时,微短剧也应提质升级,向精品化迈进,争取从“网红”变“长红”。

  去芜存菁,方能致远。相信未来,微短剧必将满载蓬勃的生命力,讲述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