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00:39:25 来源: sp20241222
传承文化基因,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中国行】老街区生活的变与不变
蔷薇花开、清风拂面,春日的早晨,走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一幅诗意的江南水乡画卷铺陈在眼前。4月22日,记者在街区里看到,一位居民搬出了小凳,坐在家门口摘菜,身边摆放着10多盆绿植。
以清名桥为中心、古运河为轴,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美誉。街区内文物遗址品类丰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涵盖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等多种形态,是江南千年文化绵延生长的活态见证。
“你也住在运河边吗?”“现在的街道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在无锡市从事文旅工作的王芊涵告诉记者,游客们经常会问到老街区生活的变与不变。
对此,无锡市梁溪区作协主席阮夕清感触颇深:“童年记忆里的老街朴实无华,那些街景对儿时的我来说习以为常,如今再看老街时有了很多新视角。”
在阮夕清看来,保护后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因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入而有了新变化,不变的是古老的文化基因还在延续和传承。
近年来,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当地持续推进河道治理、水质提升、文化遗产整理、保护修缮开发等方面工作,让大运河文化继续流淌绵延。
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居民们也感受和见证着变化。“经过修缮改造,我们的老街焕然一新,很多年轻人都回到这里创业了。”宜兴市文化出口基地主理人储诚亮告诉记者。
宜兴被誉为“中国陶都”,自明清以来,蜀山古南街一带一直是紫砂生产、销售的中心,宜兴紫砂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紫砂艺人的薪火相传。
“曾经有段时间,古南街略显没落。很多人外出工作,家里的房屋也都闲置下来了。”储诚亮说。为了保护好古南街的文化脉络,2015年,丁蜀镇开始对古南街进行整体保护及修复工作,出台了《古南街建设导则》,指导古南街房屋的修缮及翻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旸曾参与古南街改造。他告诉记者,改造中在老街下方铺设了自来水、污水管道,既方便了居民生活,也让蠡河的水质得到了改善。
“很欣慰看到年轻人回来了,文化传承,人是第一位的。”沈旸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小规模、渐进式前行的,是从保护形态、保护建筑、保护街巷到保护人的生活的过程。
“早在2017年,我们就在老街上开展了垃圾上门收集和垃圾分类工作,一直延续至今。”储诚亮介绍,古南街在修复时引进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并通过展示改造效果、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与居民及时沟通,让居民真正认可建设方案,主动参与进来,“我们还会定期收集居民的实际需求,逐一解决。”
变与不变之间,老街区的烟火气息热气腾腾、袅袅上升。
“你看,我们运河的岸边还修好了步道,城市越来越宜居了。”王芊涵说,在工作时,她见到不少游客连连称赞运河风光之美,“有的还会追着问我很多关于运河、关于无锡的知识。”
闲暇时,她也更多地关注起与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相关的问题,以更好地回应热忱的游客,“我自己对城市的文化也有了更多了解”。
“无锡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保护好运河是我们无锡人发自内心的举动。”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杨建民说。
杨建民认为,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之上,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在发展中,应该更多地突出乡土气和烟火气,保留下街区居民的生活气息。此外,可以打造更多合适的业态,如特色餐饮店、民宿客栈等,让游客不仅能行舟河上,也能坐下来、静下来欣赏运河之美。
经过保护和修复后,蜀山古南街仍呈现出一派古朴气质。走在街巷里不太规则的青石板路上,观赏造型各异的茶壶、盖碗、茶宠等陶器,看看老屋里专注制壶的手工艺人……这一刻,“陶式生活”有了沉浸式的体验和感受。
古南街还在“上新”。得益于持续的保护和建设,现在游客们还可以逛文化市集、体验非遗研习活动等。(工人日报 记者 成露 赵琛)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