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东纺西移”升级版 广西贵港培育纺织服装千亿元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2025-01-07 18:40:04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网 贵港10月26日电 (记者 黄艳梅)“广西贵港的纺织服装产业具备良好的基础,发展潜力大。缅甸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贵港可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缅甸的合作,无论是人文交流还是技术合作,双方的合作空间很大。”缅甸金凤凰报社社长张翀26日参观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后称。

  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联合主办的“2023境外媒体看广西”采访活动正在举行,来自东盟国家的近30名主流媒体、华文媒体代表当天参访了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

图为位于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的广西中健运动休闲智能工厂项目生产线。陈冠言 摄

  眼下正是毛织出货高峰期。走进位于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的诺兰服饰有限公司,一台台白色毛织机忙碌运转,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娴熟地操作各类机器。“我们的产品有八成出口到欧洲市场,今年订单已排满。”贵港市诺兰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振介绍说。

  贵港市诺兰服饰有限公司由广东省东莞市欧佳特服饰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于2019年9月成立,2022年10月正式投产。“我们主要生产女士的各种针织服装,每个月的生产量达到25万至30万件衣服。今年出口预计达300万件、产值1.5亿元(人民币,下同)。”李振说。

图为境外媒体在广西中健运动休闲智能工厂项目采访拍摄。陈冠言 摄

  贵港市诺兰服饰有限公司所在的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以下简称“时尚新区”),总面积60.58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基地之一。时尚新区主要包括“一核六园”,即镇隆总部核心区,大成绿色生态园、武林智能制造园、大安工装定制园、临江品牌创新园、大新品质童装园和木乐休闲运动园,形成印染、整烫毛衣、辅料市场一条龙生产线。

  时尚新区的核心和主要园区布局在平南县。平南县处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带,“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实现广东—广西纺织供应链协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土地资源、劳动力丰富。

图为境外媒体在广西中健运动休闲智能工厂项目采访拍摄。陈冠言 摄

  平南县积极引导东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工艺换代,在打造“东纺西移”升级版中实现合作共赢。“时尚新区入园企业大部分是从粤港澳大湾区转移而来,陆续投产的很多企业不是把大湾区落后淘汰的设备、工艺转移到平南,而是在搬迁中实现技术升级和工艺换代,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是产业升级。”据平南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何仲武说。

  位于时尚新区的中健运动休闲智能工厂项目一期于今年9月建成试产。“我们整个项目参照行业领先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投资建设,目前已安装了10条服装吊挂生产线,投产后计划年产值2.5亿元,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亿元。”广西中健运动休闲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说。

图为境外媒体在选购贵港企业生产的运动休闲服饰。陈冠言 摄

  “时尚新区以绿色功能染整为牵引,以科技纺织面料为支撑,以时尚高端服装制造为重点,大力发展全产业链纺织服装时尚产业,着力打造现代高端纺织服装创新集聚区、对接粤港澳承接产业转移绿色示范区、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发展先导区。”何仲武介绍,目前,园区已引进世纺投资集团、莞南投资集团等企业259家,投资额约345亿元,累计实现开工建设逾百家,竣工投产47家、在建项目53家、上规入统7家,产业集聚发展初现雏形。

  莞南集团总裁周建华从事毛织行业20余年,在其带动下,来自东莞、广州、温州、昆山等地100余家纺织、服装、毛织设备生产制造企业落地平南县。“广西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前沿阵地,在产业承接和产能聚集方面极具优势,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前景看好。”周建华说。

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是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基地之一。平南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近年来,贵港市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东部产业转移以及该市列入平陆运河经济带重点城市的重大机遇,提出将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集群,积极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发展,一座纺织服装新城正在崛起。

  据贵港市官方介绍,目前该市正在全力打造时尚新区、木乐休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港南桥圩羽绒产业基地三大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其中,桂平市木乐镇休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拥有纺织服装企业500余家,年产运动服装3亿余套,成为广西最大的休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港南羽绒产业基地现有羽绒加工企业150多家,年产羽毛片6.7万吨、羽绒1.5万吨,占全国羽毛羽绒加工总量的28%,是全国三大羽毛羽绒加工基地之一。

  近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纺织服装时尚大会、第十五届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等在贵港举办,进一步扩大了贵港的“朋友圈”,为加速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