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2:42:59 来源: sp20241223
《同学们》海报。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这里曾是私立岭南大学校址所在地。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日前,以华南教育抗战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电影《同学们》在北京公映,再度引发观影者共鸣。有人说,以前听闻过这段历史,但没想到如此让人震撼,令人动容。也有观众留言,自己的祖辈或父辈,正是在那一段烽火办学史中完成了学业,纪录片唤起他们心中隐藏久远的记忆。
教育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相连。抗日战争时期,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西迁云南后方,弦歌不辍,为民族复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在岭南大地,本应撤离的师生们同样有一场规模庞大的烽火中的“逆行”:国立中山大学西迁云南一年之后,又因战时粤地高等教育的需要举校东返;私立岭南大学、广州大学,培正、培道中学等大、中院校播迁粤港澳,三地教育机构在民族危难中相互扶助;还有在两广间九载十迁的省立文理学院,以农、工教育支援抗战建国的职业学校……师生们的足迹穿越战火与封锁区,在靠近前线的地方停驻,在战事的瞬变中辗转,战时校园中的三尺讲台,守护着青年学子的孜孜求学,也守护着国家民族的未来。这段历史在中国教育抗战历史中是罕有的,其牵涉院校之众、地理范围之广,彰显了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书写了国家记忆中光荣的一页,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坚守令人动容。
粤北的韶关、清远,粤东的梅州,粤西的云浮,曾散布着众多战时校园。师生们租借村中的民居、祠堂,修建竹笪为墙、树皮作顶的校舍……简陋的校园却有着蓬勃的青春朝气。新中国20多位两院院士曾在这样的校园执教或学习,世界前沿的核物理科学,宇宙时序的天文观测,临床医学的病理研究,并不因物资的匮乏而中断。钢琴与小提琴曲的回响,话剧舞台上下的欢笑,抒情的诗歌与写生,也不因生活的艰苦而停歇。无数青年学子在这里学习知识、磨炼心性,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这样的历史,不应忘却。2019年,广东省在南粤古驿道保护工作中,率先对华南抗战办学旧址进行了针对性、大规模调查。工作者们在故纸中挖掘,在乡野里跋涉,从乡亲的口述中追问,寻找故事发生地。对于具有重要价值的办学旧址,首先要保护下来,经过修缮利用、历史信息展示,营造纪念园地,进而通过规划设计,将众多节点串珠成链,整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资源,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如今,在广东各级政府部门、文化教育机构及专业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韶关、清远、云浮和梅州四市研学基地已成规模,以此为依托开展主题展览、红色教育、研学、旅游及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同时铺展开多渠道的传播,触及更广泛的社会公众。5年来,华南研学基地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各类院校、机关团体及游客,人们在这里追缅校史与先辈学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发生地切身感受先辈精神的鼓舞。
广东省对华南教育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始终以历史和精神文化价值的挖掘、研究为基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数年的工作中,不断从国内外各类史料保藏机构中搜集档案史料、历史照片,整理近现代文献,并推动学术论著与资料汇编的公开出版,为研学基地建设提供历史支撑。
《资本论》全三卷中国首译者王亚南与郭大力,抗战时期均曾在粤北执教,在高校课堂宣讲马克思主义。王亚南以“野马轩”命名自己的书斋,在韶关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执教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以“坪石野马轩”落款的论文,日后汇集出版为《中国经济原论》一书,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代表性著作。
工作者以一份记载了“观音堂左侧”的住址登记表为线索,实地踏查,走访村民,考证地名变化,找到了早已消失的观音堂所在地,从而确定坪石野马轩的位置。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信息空间化表达,将王亚南的学术生涯、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中国经济学诞生的历程等内容,以户外景观墙方式呈现出来,营造可游可读的纪念园地。
《同学们》电影海报的主体,是一棵葱郁的参天大树,在风雨和炮火洗礼中依旧根深叶茂,正如经历战火的华南文化教育,因先辈学人的守护而生生不息。树下讲课的先生与围坐的同学,已走出战火,走进和平年代,走上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各个岗位。
这是华南教育抗战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关照历史、传承历史、回应历史,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被赋予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那些曾在抗战岁月中无私哺育和支持了华南教育的乡村,因历史价值的挖掘与传播,名字变得更加响亮。它们以文旅融合的手段,为乡村全面振兴引入多渠道的社会资源和经济、文化发展机遇,继续滋养一代代青年的成长。
粤港澳三地文化教育机构在战火中的守望相助,为我们留下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脉渊源,也为今日大湾区文化教育的繁荣守住了根本、奠定了基础。今天,三地院校的校史中仍交织着这段烽火岁月的记载,三地院校许多师生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了解他们的母校曾走过的光荣历程。他们在历史发生地加深彼此情感的亲近和认同,领悟民族血脉和家国精神的内涵。
(作者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