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5:18:19 来源: sp20241231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中法作为两个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大国,在历史长河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迸发出巨大能量,影响世界行进方向。”这是今年5月5日,在赴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结尾处的一段话。这段讲述以引用中国古代典籍《中庸》里记载的孔子的警句起笔,继而引用具有异曲同工之意的罗曼·罗兰的名言作为类比和过渡,最后落脚到阐述作为东西方文明重要代表的中法两个大国所共同拥有的独立自主精神上,跨越中西、贯通古今,娓娓道来、启人思考,堪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案例。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故事资源,我们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素材和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强调“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提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为我们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明确了一个重要基点——讲清楚何为“中华”、何以“中国”。
讲清楚何为“中华”、何以“中国”,就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人们怎么想问题,都跟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基因血脉有关。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我们有着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着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传承几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闪耀着智慧光芒,不仅对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而且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有着重要价值。只有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珍惜,多一份思考,深刻认识其所蕴含的思想智慧,深刻把握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提高“识宝”、“用宝”的眼力和能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才能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讲清楚何为“中华”、何以“中国”,就要自觉坚守、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历史经验表明,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主体性深刻塑造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深刻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深刻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深刻体现着这个民族对“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求索与回答。回望来路,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经血与火的磨难走到今天的,支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基因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主体性。正因为有了这一文化主体性,我们的文化才能冠之以“中华”,我们的故事才能冠之以“中国”,进而我们的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我们的文明才能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绽放光彩。一言以蔽之,只有自觉坚守、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才能把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讲出来,不断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讲清楚何为“中华”、何以“中国”,就要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5年前,在法国尼斯夜谈,马克龙总统送给习近平总书记一本1688年的《论语导读》法文手抄本;在上海豫园茶叙,习近平总书记回赠马克龙总统一本1899年的法国名著《茶花女》首版中译本。今年在法国巴黎再相聚,两国元首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书礼”。泛黄的纸张、隽永的墨迹,不仅饱含着尊重与理解,也有“从彼此文化中寻求更多智慧、汲取更多营养”的互鉴之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希望更多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只有坚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好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讲好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展现出来,才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来源:求是网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