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坚持“两个结合”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2025-01-08 08:56:41 来源: sp20250108

  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郑重宣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首先需要建设好、传播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立足“两个结合”加强文化建设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价值引导与精神动力,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勠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方面,着力推进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自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打开创新空间;另一方面,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深化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既横贯5000多年文明史,也显现于今天的中华文明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基之本。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深厚底蕴,推动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奇迹,也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探索,引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促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不同于既有文明的现代化模式,在与既有文明的交流交融中,不断增强生命力与创新性。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它需要国际公众了解、认知,更需要国际公众参与、分享,从而更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为此,我们迫切需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华文明国际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从中央到民间,讲好中国故事的力度不断加大。未来中国将通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平台和文化产业领军企业,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要有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有力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共促发展,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贯彻落实“两个结合”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就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三条路径: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自觉意识作出的历史选择。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线,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保障,而且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四个自信”,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心怀文化自信,方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文化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意识领域就选择了开放的胸襟和态度,1956年实施的“双百”方针鼓励文学艺术多元观点交流碰撞,其本质就是在文化建设中保持开放包容。在曲折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包容性,既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开放胸怀,也是与全球公众共画世界文明“同心圆”的实践指南。

  坚持守正创新,方能返本开新,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文化强国的方法论依归。返本才能开新,守正方能创新。所谓“本”,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谓“正”,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谓“新”,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把返本与开新结合起来,才能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发展了中国。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两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返本开新、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方法。

  “两个结合”巩固了以中华文明为深厚根基的文化主体性,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自信源泉,是我们遵循文明发展规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共产党还将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致力于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福祉,而且胸怀全球、造福人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胸怀天下”落实于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中。

  从坚定文化自信出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实践空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要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服务于世界和平。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也将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从秉持开放包容出发,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提供价值目标。通过经典外译、网络文学出海等中国文化作品“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向全球传播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形成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共通话语空间和文明共享模式,助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

  从坚持守正创新出发,要努力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发展平台。国际人文交流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文化交融的必由之路。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地区冲突不断,大国关系面临各种变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遇严峻挑战。在这一形势下,国际人文交流有助于缔结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情感纽带,促进各国公众的互信,加深人们对本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加速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

  “两个结合”是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生动阐释与纵向深化,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了重要路径,为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不竭动力。

  (作者孙利军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