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1:52:47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社 北京4月18日电 题:像画一样:外国留学生眼中的汉字之美
作者 曾玥
4月19日是今年的联合国中文日。近年来,海外“中文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外国人士开始学写汉字、学说汉语。从初学时期的“识文断字”,到形成“字字珠玑”的感受,再到领悟“字如其人”的意涵,多名外国留学生近日在北京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讲述他们眼中“像画一样”的汉字之美。
识文断字
“开始学中文之前,我觉得汉字像一幅画一样。”来自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米沙回忆说,故乡与中国为邻,自己从小在耳濡目染下感知中华文化。2018年,步入大学的米沙选择了中国学专业,正式开启中文学习之路。
从抽象的“画”,到具体的“笔画”,他笑称自己重新经历了儿童“牙牙学语”的过程。“学中文之后,慢慢适应新的语言结构,才开始意识到它里面包含的意思,以及背后的系统。”
与米沙一样,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卜抱着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在20世纪末来华求学。
“当初学中文的时候,我通过系统学习基本结构和构造规律来认识汉字。”尽管拉杰卜坦言汉字难学,但通过学习横竖撇捺、偏旁部首和组词规律,“我逐渐领悟到汉字背后的智慧和美感”。
拉杰卜认为,中文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载体。“通过汉字,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于情感、美感和人生哲理的表达。”
正在练习书法的俄罗斯留学生罗维卫。(受访者供图)字字珠玑
2014年,18岁的英国女孩艾佩雯只身来华旅行,在“不识一字”的情况下获得了中国人的热情帮助。此后,她相继来华工作、进修、调研。
正在练字的英国留学生艾佩雯。(受访者供图)“学习中文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发。”在艾佩雯看来,汉字背后的逻辑系统大有乾坤。
过去10年的学习和感悟让艾佩雯喜欢上汉字“气”。于她而言,“气”远不止“生气”等常见联想,更能洞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背后的精神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需要回顾以前学到的东西,凡事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看待今天的世界。”从“气”字出发,艾佩雯谈到东西方文化和世界观的分野。
近年从事跨文化研究后,艾佩雯更加深感语言学习对于沟通对话的重要性。“通过沟通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她说,“学习中文会让你对中国的了解更深,我觉得是很重要、很值得做的一个努力”。
字如其人
姥爷书房里一本陈旧的《华俄字典》,成为俄罗斯留学生罗维卫的中文启蒙。
2011年至今,罗维卫在华攻读本硕博。回首以往,他坦陈心境流转。“学了汉字这么多年,我已经没有办法以初始的那种眼光再来看待它。”他解释道,再看汉字,往往不见其形而见其义,“从外观的角度认识它是一回事,从里边去认识它是另一回事”。
近年来,罗维卫通过临帖自学中国书法。在众多书法家中,他最喜欢米芾,因其字形“变化多端”,总能让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罗维卫在临帖时找到新意。
当被问及书法的魅力何在,罗维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在于它的过程”。
“临帖的过程比写出来字的形状更重要。”他说,若写字者将目标定在“写得像”,则往往忽略运笔的过程和感觉。“所谓的神韵是在运笔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他认为,即便王羲之再写一遍《兰亭集序》,无论字形还是字体布局都不会再完全复刻。但人们一看便能认出是“书圣”之作的原因,在于其笔走龙蛇间的独特神韵。
“所以要享受写字的过程。写得最好的字永远会是下一个。”罗维卫笑着说道。
对于艾佩雯来说,学习书法“能让内心变得轻松平静”。而对于罗维卫来说,书法不止于汉字的运笔,更有汉字的全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