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教师减负”之二:措施无法落实,谁之过?

发布时间:2024-12-24 05:39:54 来源: sp20241224

近年来,为“教师减负”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焦点话题,更是一个痛点、难点问题。

事实上,为“教师减负”的步伐,多年来从未停下,也并非没有政策举措。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举措。2019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然而,教师肩上的社会事务缘何依然沉重?

从宏观层面全面部署减负举措,到微观层面针对加重教师负担的具体事项出台明确的禁令,再到各地发布为“教师减负”的清单,足见各个层级对于“教师减负”的重视程度。但从现实来看,虽然有一些进展,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减负清单明明白白,增负工作做得扎扎实实”,甚至“越减越肥”的现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用“减负文件”落实“减负文件”,用“具体规定”执行“具体规定”,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让教师苦不堪言。

大量的社会事务压向学校、压到教师头上,所呈现的是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的趋势,而学校作为相对弱势的一类组织,在这种转移、转嫁的趋势面前更难以抵挡。换而言之,为“教师减负”的相关举措之所以落实不到位,与社会层面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密切相关,毕竟学校并非生活在真空的社会环境中。来自行政体系的任务、负担一件件转嫁到教师头上,聚沙成塔,成为教师难以承受之重,挤压了教师履行教书育人主责主业的时间和精力,并表现得异常突出。

落实不力,还在于相关举措缺乏有力的惩罚机制。因此,要加大督导检查问责力度,真正发挥督导“长牙齿”作用,将“教师减负”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督促各地真正落实减负清单,对落实不力的地区严肃查处,督促整改落实。

调研显示,“教师减负”配套政策改革迟滞、人员短缺、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有待提高等也是教师负担难减轻的原因。调研中,各界一致认为:减少教师所承担的社会事务,是为了把时间更多地留给教师用以教书育人,巩固并扩大“双减”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效,悉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总而言之,各地在贯彻落实“教师减负”工作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让校园成为读书和教学的一片净土。

相关阅读:

人民网三评“教师减负”之一:不能承受之重,谁理解?

(责编:徐玉涵、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