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5:08:44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社 兰州11月5日电 题:敦煌壁画建筑形象何以兼容东西?
——专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特聘专家孙毅华
中新社 记者 冯志军
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敦煌壁画保留的建筑形象有几何?它们如何呈现东西方不同建筑风格的交流与互鉴?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特聘专家孙毅华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敦煌石窟目前保留了多少古代建筑形象?
孙毅华:敦煌石窟目前保留的古代建筑形象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宗教方面,有佛寺、佛塔等。佛塔是随佛教东传进入中国的建筑形式,在有着深厚汉民族文化底蕴的敦煌,佛塔形式多种多样,有西域式的覆钵塔,也有中国传统的楼阁塔,更有中西结合的组合塔寺。
2023年7月14日,孙毅华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李亚龙 摄在社会生活方面,有各式城垣如宫城、里坊城等,各式住宅如宫廷、民居等。既有太子居住的东宫,也有宅院、围屋、茅屋等,以及酒肆、屠宰房、旅店等。
经考证,敦煌石窟中看似不合理的建筑形象都曾真实存在,如莫高窟第257窟(北魏)由殿、阙、覆钵塔刹组合而成的一座建筑,经与古文献记载和新疆留存的古建筑实物比对,结合同时期莫高窟第254窟的空间尺度,得出这就是《魏书·释老志》里记载的塔寺。
莫高窟第257窟(北魏)。敦煌研究院供图它应是早期佛寺的一种形式,在汉代的殿阙式建筑里增添西域佛塔里的中心柱,高耸的塔刹则伸出屋顶,外形有塔刹与殿阙组合,内里有中心柱加两坡屋顶的组合空间,成为一座有塔又有小型讲堂的组合佛寺,将塔与寺组合成为一座整体建筑。
再例如,敦煌壁画的吐蕃建筑中出现的弯柱子形式,可得到西藏古文献的印证。《西藏王统记》记载了很多吐蕃时期的古寺院,其中有将柏树梢向内弯曲建造两层木构覆钵塔的过程。吐蕃建筑形式很多,在具有吐蕃影响的区域里能找到相应遗存,敦煌壁画里保留了它们的早期形象。
中新社 记者:这些建筑形象都有哪些特点?如何见证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融合历程?
孙毅华:塔是见证中国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及东西方建筑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的典型建筑形象。塔的最初形式是埋葬佛骨(舍利)的坟冢,源自古印度的窣(sū)堵波(一种半球形的坟冢建筑)。印度的窣堵波是礼佛的重要象征,常被建造在寺院中间,受到佛教徒的礼拜。佛教传入中国后,按佛经说建塔可得大福报,因此从印度经中亚到中国新疆,在古代被泛称为西域的地方都曾建有很多窣堵波。
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修庙建塔成为潮流。敦煌壁画中的塔,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建塔的材料主要有砖石和木材。砖石塔以覆钵形的窣堵波为主;木材建造的塔以汉地传统的殿屋或重楼建筑为主,在这些殿屋或重楼顶加上塔的重要标志——塔刹,以满足佛教的需要。还有以砖石和木材结合建成的塔,融合中西方元素,造型更加灵活。
在古代“舍宅为寺”的过程中,将钟楼与藏经楼的楼顶加上高耸的塔刹,成为佛寺的标志。因而,在唐代佛寺壁画里,在楼、阁、高台建筑上起塔刹的形象很多,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钟台模型-莫高窟第217窟(盛唐)。敦煌研究院供图中新社 记者: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也在持续探索通过临摹、复原等形式,让这些古老建筑形象“重回人间”,目前都取得哪些成果?如何更好地与公众分享传统建筑艺术?
孙毅华:敦煌石窟中的建筑形象,上起十六国,下迄唐宋。人间宫室、亭台寺院成为壁画中佛国天堂的缩影,净土世界中的殿阁、楼台、宝池、栏杆,成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极致美学,是十里楼台的流动意象,也是古人对于理想佛国的描绘。
西方净土变-莫高窟第217窟(盛唐)。敦煌研究院供图莫高窟保留了众多古代建筑,如第196窟的窟檐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重视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派专家对莫高窟及周边古建筑遗存作了测绘。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壁画中平面的建筑图像也可转化为立体的三维形象,使这些古老建筑形象“重回人间”,如复原的部分单体建筑模型及3D打印的佛塔模型。
2022年7月,敦煌研究院推出“建筑”专题游览线路,全方位呈现敦煌石窟形制、壁画中的建筑类型及莫高窟实例建筑遗迹。该线路还特别增加了历时多年策划的《千年营造——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之美》特展,包括三维建筑复原模型、3D打印建筑模型、数字化高清壁画复制品等400余件(套、幅)展品。
《千年营造——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之美》特展上的古代建筑模型。该模型的“单门道花砖城门”来源于莫高窟第159窟。李亚龙 摄2023年4月发布的“数字藏经洞”项目,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及文献记载,“还原”现实中早已不复存在的莫高窟附近的宋代寺院——三界寺的3D图像。展览及数字化推广可帮助更多人认识敦煌石窟里的古代建筑艺术。
中新社 记者: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对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
孙毅华:敦煌壁画中的建筑跨度约一千年,展示了中古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演变。梁思成先生曾说,敦煌壁画中有“从北魏至元数以千计的,或大或小的,各型各类各式各样的建筑图,无异为中国建筑史填补了空白的一章,它们是次于实物的最好的,最忠实的,最可靠的资料”。(完)
2023年7月14日,孙毅华向 中新社 记者介绍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李亚龙 摄受访者简介:
孙毅华在莫高窟第196窟研究资料。受访者供图孙毅华,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建筑维修、保护与测绘,参加或主持了炳灵寺石窟测绘,榆林窟前期加固和窟前遗址测绘,莫高窟上、中、下寺、第16窟等的测绘、修缮方案设计和维修加固工程,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窟檐维修方案设计与修建工程,甘肃庆阳北石窟寺窟檐维修方案设计等。著有《敦煌石窟全集·石窟建筑卷》、《敦煌石窟全集·建筑画卷》、《解读敦煌中·创造敦煌》、《解读敦煌中·世纪建筑画》等。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