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讲好美丽中国故事(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发布时间:2024-12-28 02:44:41 来源: sp20241228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牛马塘村村民议事大厅。

  海南省海口市颜春岭垃圾渗滤液处理站二期扩容工程内景。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智慧体育公园。

  浙江省嘉兴市丁栅水乡SOHO智慧粮仓。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已成为社会各界的行动自觉,美术界也积极投身其中。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的“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便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文化实践的集中展示。100个在各地开展的具有社会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优秀案例,结合未来提案、现场工作坊、感知书展等板块,如滴水映日,折射大美术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独特优势,为汇聚合力共绘美丽中国画卷提供启示。

  构建协作网络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中国美术学院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美丽中国建设研究院)携手,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举办的“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术界的积极探索。

  凝聚共识的基础是深化认识。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之后举办了“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和“大地之歌——美丽中国纪事”2023、2024年度展。3次展览,将诸多优秀实践案例汇聚一堂,从区域发展到基层治理、从城乡规划到社区营造、从生态修复到乡村全面振兴等,不断深化人们对美丽中国的理解与认知。数百万字的文字记录和别致的展厅设计,凸显美丽中国建设的特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生产、生活多个领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搭建平台的目标是推动协作。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旨在进一步延长协作链条。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所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跨界贯通中打开生活艺术的新可能,在落地实行中激发文化生产的新方式,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人文艺术的新能量”。3年来,研究院不仅通过调研建立起“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举办学术性年度展览,建立地方协作中心,还汇集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创建思想者智库……艺术智库、公共美学、社会创新“三位一体”的研创平台,搭建起满足各方需求的“协作网络”,打通政府部门、学院、企业的互动渠道,让优质艺术设计资源对接乡村全面振兴、城市更新等具体实践,引导各方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中国方案”。

  如何通过更多主体的协调联动和深度对接,让艺术更好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展览对既有实践案例的整理、研究、展示,有助于为美丽中国建设拓展思路、深化思考。

  优化设计体验

  作为对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实践的一次集中检阅,“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通过对艺术新命题、设计新方法、发展新模式的多角度呈现,引导专业人士和大众关注艺术设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由此思考美丽中国建设新路径。

  以设计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是近年来美术界的实践亮点。微更新、针灸式改造,靓化城乡风貌。比如,设计师对山西省太原市钟楼街片区的提升改造,遵循“减容、增绿、提质”的规划理念,秉承“保护、修复、激活”的更新策略,使传统建筑与现代商业空间融为一体,既传承历史文脉,也彰显时代风貌。营造新公共空间,增强乡村凝聚力。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牛马塘村,新建的村民议事大厅既富美感,又有展示村落历史、增进邻里交流等功能,使乡村成为内外共美的新空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公园碳中和主题园艺术设计提升项目、海南省海口市颜春岭垃圾渗滤液处理站二期扩容工程等,也都体现了设计者对生态美学的思考。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投身以文化建设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实践。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美术工作者与当地政府、村民合作,创作出形态多样的公共艺术作品,打造了“关中忙罢艺术节”,带动当地文旅发展。在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安口镇,美术工作者在对当地进行多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成立安口窑艺术乡建社,振兴传统制陶技艺。这些实践表明,让艺术的价值与当地文化、大众生活相关,才能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以科艺融合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正成为一种新趋势。展览中的“阿里云数字平行世界”项目受到不少观众的关注。该项目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等建立阿里云数字孪生仿真平台,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城市交通、机场等场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改造后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智慧体育公园,不仅通过艺术设计美化了公园风貌,还引入智慧管理及服务平台运营系统,实现智慧景观设施与使用者互动,为人们带来美好体验。这些案例让观众看到了数智设计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力量——在数字浪潮中,对新的社会需求的满足、生产关系的重组等,将催生新的设计形态。

  从生态环境治理到城乡风貌营造,从生活品质提升到人文精神培育,一个个激荡创新能量的生动实践回应着美丽中国建设的诸多命题,展示出艺术设计思维的独特价值:以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切的社会感知和开拓创新精神为驱动,艺术设计将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着色添彩。

  激发持久动力

  建设美丽中国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以一系列展览和研讨、演讲等学术活动,体现出将艺术创新活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久动力的恒心。

  持久动力源于有效的介入方式。“可持续性”是展览主办方遴选案例的重要标准,意在倡导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诸多案例,辅以影像和详实的说明等,诠释着这一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多元实践方式。在北京市延庆区西大庄科村,基于对地形地势和自然气候等因素考量而设计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让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奥运遗产;在浙江省嘉兴市丁栅镇,设计团队将老粮仓建筑群改造为集办公、休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聚集,持续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应注重地方自然和生态资源、历史和文化传统、生活和风俗传承之间的关系,只有做细、做实因地制宜的文章,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持久动力源于对未来的展望。从2023年开始,“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开辟“未来提案”板块,以期让各方智慧在碰撞中激发面向未来的艺术实践动力。这些“未来提案”由社会各界人士立足自己的生活提出,通过交流共同探索更多以艺术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可能。像“‘公交巴士+生活场景’营造移动体验空间”“处处都有微花园”“迈向碳中和的未来建筑”等,现实中已出现相关实践。一个个新理念既启迪设计发展,也吸引更多人参与,打造“携手的未来”。

  持久动力还源于人才支撑。如今,培养复合型人才愈发受到艺术院校重视。从创新课程设计到开展校地共建等,艺术院校积极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使艺术教育成为扎根中国大地、融入社会进程的“有为之学”。比如,展览展出的东山山海艺术节项目,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开展驻地合作的部分成果;浙江“大航天计划”让艺术教育与科技发展相连。中国美术学院还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成立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指数研究中心,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成立美丽中国学习中心、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指导中心等,旨在进一步延伸教育触角。种种实践说明,发挥美术学院的专业力量,还有广阔空间。

  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新时代新征程,有志于美丽中国事业的美术工作者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以经年累月的落地实践展现艺术担当,用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讲好美丽中国故事,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前景可期。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31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