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首都展风采(侨界关注)

发布时间:2024-12-30 15:07:11 来源: sp20241230

泉州市木偶剧团表演经典剧目《元宵乐》。

泉州市木偶剧团演员与北京景山学校学生近距离互动。

泉州市木偶剧团演员表演《钟馗醉酒》。 受访者供图

在侨乡福建泉州,一群表演者轻轻拉动手中丝线,精致小巧的木偶便跃动起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演绎出一个个精彩故事。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侨乡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社会大众及海内外华侨华人喜爱。

近日,泉州提线木偶戏来到北京。《狮子舞》《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驯猴》……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简称侨博)为观众献上精彩演出。《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新书发布会也在同日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月刊)副主编、《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作者高舒来到现场,与观众分享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人故事。

当泉州提线木偶戏与首都相遇

清朝文人蔡鸿儒在《晋水常谈录》中写道:“刻木为人,外披以文绣,以丝牵引,宛然如生,谓之傀儡,所云木丝也。泉人最工此技。”

近日,在侨博策划的“一物一品皆世界”系列社会教育活动第三场——“泉州提线木偶”活动现场,伴随着泉州提线木偶传统剧目《狮子舞》的锣鼓点响起,一只舞狮活灵活现地跃上舞台,时而憨态可掬,时而身姿矫健。

在另一经典剧目《钟馗醉酒》中,只见酒从壶嘴流进钟馗嘴里,钟馗大喊一声“好酒”,打了个嗝后,又捧起酒坛子一口气喝光,爬上桌子倒头就睡。夸张的呼噜声和起伏的肚子把全场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活动中,传统与创新剧目轮番上演。演员们操纵着手中的钩牌,浑然天成的高超表演使观众沉浸在戏剧世界中。互动环节中,多名观众分享了观看感受:“真是太神奇了,几根丝线就能让小木偶活灵活现”。“我太喜欢中国的非遗项目了,能在侨博看到这样精彩的演出太好了”。

此次来到首都,泉州提线木偶戏还走进了中学校园,与北京景山学校的学生近距离互动。在学校体育馆,泉州市木偶剧团的非遗传承人表演了《狮子舞》《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驯猴》等经典剧目。同学们被小木偶惟妙惟肖的表演深深吸引,现场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演员们拿着手中的木偶走到同学们中间,近距离互动。同学们有的抱抱小木偶,有的摸一摸操控的提线,沉浸在传统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之中。

泉州提线木偶戏一直与首都缘分不浅。2008年8月8日晚,泉州提线木偶戏登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4名木偶戏演员表演了经典剧目《四将开台》,剧中展现了身着红、黑、绿、白四色盔甲的四位将士凯旋的场景。配合着铿锵的打击乐,四位将士舞大刀、劈叉、抬腿、耍甲旗、打斗,动作灵活,气势威武,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魅力。

讲述木偶戏传承人的故事

见戏不见人,是偶戏的特点之一。在泉州提线木偶戏舞台上,作为主角的木偶身着光鲜戏服,演绎精彩故事。操纵木偶的演员们则身着与幕布同色的黑衣,隐没在舞台背景当中。高舒说,如今对于偶戏剧种的关注很多,但人们对从业者群体仍然知之甚少。公众视野中,偶戏从业者是一组模糊的群像。在舞台上,演员们训练有素,从不突出展示自己,而是把舞台让给木偶。高舒在《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中问道:“如果没有人看见这群被遮蔽的人,没有人关注有表演、有辅助的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群体,又何谈我们关注并重视这群人所创造的戏?”

这个问题,指引着高舒将记录与研究的目光投向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人。

最初,高舒研究木偶戏“纯粹是一种直觉”。作为一个在外念书的闽南人,高舒挂念着故乡。为记录家乡文化贡献一份力量成为她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心愿。“闽南的课题闽南人做,语境相通,心性相知,领会沟通方便透彻,就这么顺理成章了。”她说。

从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开始,高舒对泉州提线木偶戏及其传承人的关注延续了十多年,她亲眼见证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变迁以及从业者们为此付出的辛勤努力。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成员们将光鲜亮丽的舞台让给木偶,在幕后不懈努力着,让泉州提线木偶戏这个传统戏种走出家乡,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如今,泉州市木偶剧团的队伍中,老、中、青三代传承人通力合作,共同书写着他们与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不尽缘分。年长一些的已经成为木偶戏的“代言人”,操纵木偶的技术炉火纯青,令人惊叹;年轻一些的对木偶戏充满热情,常在自媒体、朋友圈里抒发对木偶的“满心欢喜”。

在与泉州市木偶剧团成员的访谈过程中,很多故事让高舒印象深刻。泉州市木偶剧团团员夏荣峰谈起了自己15岁时参加艺校招考的经历,当时,他担心自己因为比规定年龄大了一个月而被拒绝申报,特地提前去考试地点说明情况,为自己争取到了走上艺术之路的机会。团员陈应鸿多次回忆起老师杨度在癌症晚期的最后几个月,仍然忍痛亲自授课,为学生们传授经典剧目《目连救母》演出技巧的往事,屡次潸然泪下。团员林晓军身上展现着女性演员的韧劲,她在老师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为一位具有高超专业水平的青衣表演者,独当一面。高舒说,泉州市木偶剧团成员讲述了围绕木偶戏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投映出泉州提线木偶戏从业者内部的协作分工与代代传承。

既继承传统也不断创新

据文献记载,木偶戏最迟在唐末五代时期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至今传承不辍。泉州提线木偶戏保存着700余出传统剧目,其传统技艺包括由独特曲牌唱腔构成的剧种音乐“傀儡调”、操线功夫和制偶工艺。千百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与闽南地区民众的生活相伴共生,同时在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聚居地多有流传。

泉州提线木偶戏正从极具地方传统文化色彩的地方剧种,逐渐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木偶戏的技艺还在不断发展。“所有木偶头顶的两个头钉线是固定的,是主要受力点……一般传统的提线木偶戏狮子没有钩牌,只有4条线,后来我们加了一个十字形的钩牌;狮子想变得更加生动,耳朵要动,眼睛要转,嘴巴也要开合,……还加了一个尾巴,把狮子里面舞狮的人变出来,甚至让整只狮子站立起来,里面的两个人叠在一起。操纵点增多了,肯定线也会增多。”张弓、陈学群、许少伟等人说。深受观众喜爱的《狮子舞》,正是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打磨、不停精进的成果。

除了表演技艺的提升,泉州市木偶剧团也在表现手法上寻求创新。此次在首都展演,精彩剧目中还包括妙趣横生的《驯猴》。木偶小猴憨态可掬又灵性十足,在剧中弹吉他、跳迪斯科舞,生动表演引得观众笑声连连。

这些有益尝试体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从业者对木偶戏走向现代的思考。

另一方面,泉州提线木偶戏仍然坚持立足传统。泉州市木偶剧团坚持排演经典剧目《目连救母》,将传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传承下去。《目连救母》本戏共有16折,全剧长达30多个小时,这种时长在现代的演出环境中很难完整表演出来。“把经典剧目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泉州市木偶剧团艺术总监王景贤说。

“泉州提线木偶戏根植地方文化沃土,凝聚艺术前辈心血。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下,才有今天的发展成果。未来,泉州市木偶剧团也会继续砥砺前行,让泉州提线木偶戏这株‘千年古树’永远枝繁叶茂、生生不息。”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说。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