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6:09:52 来源: sp20241225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力攻坚
新华社记者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时强调,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会通过的这一决定,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透过决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蓝图清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催人奋进。
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决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
围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决定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等,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决定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等;围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提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等;围绕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提出完善产权制度、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企业退出制度等。
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力。同时,通过维护竞争秩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经济安全,让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领域精准发力。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
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专门部署,明确提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决定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部分,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一系列部署中,既有“新”的培育——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也有“旧”的改造——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辩证思维贯穿其间,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坚实支撑,数字经济是重要驱动力量。决定明确“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要求,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决定对“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分别作出部署。
韩文秀表示,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政策给力和改革发力‘双轮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加强劲、更为均衡、更可持续。”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决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这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决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需要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决定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强调要“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等。
围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决定从多方面作出部署——围绕健全预算制度,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等;围绕健全税收制度,提出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健全直接税体系等;围绕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提出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等举措。
围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决定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等多方面作出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一系列部署和要求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凸显改革力度。此外,决定提出制定金融法,强调“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明确“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等要求。
决定提出的相关改革新部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决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对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决定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一头在“城”。决定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乡融合发展,另一头在“乡”。为解除进城落户农民后顾之忧,决定提出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关键。决定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并就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作出全面部署。
城乡融合发展,要补短板、强弱项。决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明确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决定就对外开放作了专门部署,明确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但不会影响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说,决定释放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
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决定明确,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助于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
穆虹说,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促进双循环中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决定注重全面改革,专门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部署。
这一安排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表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决定提出相关改革任务: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决定提出,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法及其实施机制等。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臧秀玲表示,人大监督,是具有法定权威、代表人民的监督,完善监督机制,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有助于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决定着眼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提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等;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着眼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等。
决定提出,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一系列举措,将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推动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决定就“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沈春耀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以法治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系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良法善治,民之所盼。决定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统筹立改废释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
“决定部署的重要举措和任务要求,许多涉及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编纂以及相关授权、批准等工作,对立法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沈春耀表示,决定在相关部分明确提出了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反跨境腐败法,修改监督法、监察法,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等重要立法修法任务。
确保执法司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决定明确要求“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同时,决定提出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新征程上,落实法治领域改革任务要求,将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要极大丰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说。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决定部署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
李国新表示,着眼于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决定明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等改革任务,体现了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改革思路,有助于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韩文秀说,决定强调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这些举措的落实见效,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韩文秀表示。
收入关乎“钱袋子”。决定提出,“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一系列重要部署,不仅将推动缩小收入差距,还将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畅通经济循环。
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是决定稿起草把握的重点之一。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在此基础上,决定进一步深化社保、医药卫生领域改革,通过“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等,持续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一老一小”是民生大事,也是决定部署的重点内容。
从“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到“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改革补短板、破难题,将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幼有所育”“老有所养”。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时代以来,我国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蓝天碧水成为常态。但要看到,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
决定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综合补偿”“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决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对此,韩文秀表示,决定强调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决定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从多方面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部署。
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治本之策。决定提出,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
公共安全无处不在,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决定对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进行部署,涵盖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方面。专家认为,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通过狠抓薄弱环节、明确各方责任、健全长效机制,织密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决定在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方面,提出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等改革举措,推动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决定提出,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社会治理法学学科带头人徐汉明表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有助于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眼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入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就“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政治建军”“优化军委机关部门职能配置,健全战建备统筹推进机制,完善重大决策咨询评估机制,深化战略管理创新,完善军事治理体系”……决定明确的改革任务,既完善领导管理体制,又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工作运行机制,我军领导管理体制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和释放。
能够全面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要求我军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决定围绕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提出完善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职能、优化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编成、加强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统筹等改革任务,着力加快推进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建设,提升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确保我军能打仗、打胜仗。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役,需要军队全力以赴,也需要全党全国大力支持,齐心协力完成跨军地改革任务。决定明确的健全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机制、健全国防建设军事需求提报和军地对接机制、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等改革任务,坚持军地一盘棋,有利于动员各方面力量,把军政军民团结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助推改革强军的巨大力量。
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人民军队必将以更优策略、更高效益、更快速度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安全保障和战略支撑。
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正是基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全会决定在总结经验、阐述意义、提出原则、部署举措中,都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说。
决定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作出具体安排。
围绕“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决定强调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等。
聚焦“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决定要求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等。
紧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决定部署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
一系列重要部署,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的清醒与坚定。
山雄有脊,房固赖梁。
决定强调,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