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5:39:26 来源: sp20241227
理论观察
【理响中国】红色资源筑牢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利用,明确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主渠道,高校必须把用好红色资源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结合起来,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中不断夯实育人成果。
以红色资源激活思政“大课堂”。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如何用好党的历史“教科书”,挖掘其背后的红色资源,是我们讲好“大思政课”,提高教学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势,统筹全校力量,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相关的课程群,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容融入到思政课程内容中去,用生动鲜活的英雄事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二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方面,高校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为契机,通过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进校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特色活动,大力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增强红色资源育人的感染性。
以红色资源盘活思政“大平台”。2021年有数据显示,全国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要把这些革命文化中的红色资源利用好,发挥好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的价值,就必须打破时空、管理上的壁垒,通过多主体共育共振,盘活红色资源的思政“大平台”。一是搭建好红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人工智能、三维影像、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形式,对线下的文物资源、文献资源、场馆资源进行线上技术化改造,将分散的红色资源整合到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上,打破原有限制,增强红色资源的供给质量。二是发展好红色资源教研平台。加强高校与党史研究机构、革命精神研究中心和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对中共党史、革命精神和红色资源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积极将研究成果引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去,推动学术研究与“大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机衔接。三是利用好红色资源实践育人平台。将大学生实践活动与“大思政课”的实践教育基地结合起来,通过红色文化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形式,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在行动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赓续革命精神血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在社会大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
以红色资源带活思政“大师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构建“大师资”体系来破解,要靠建立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教师队伍来完成。一是建立健全思政课兼职教师制度。围绕红色资源融入,在不断优化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鼓励高校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红色基地讲解员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推动专兼结合、相互协作育人模式的发展,夯实铸魂育人的红色力量。二是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提升工程。通过思政课教师的红色基地研修、红色文化研究项目委托、红色文化人才专项培养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助力思政“大师资”人才培养,发展一批立场坚定、真才实学和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为红色资源教育入脑入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中心特邀研究员;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项目编号:20JD71005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2022SKMY01)的研究成果】
(颜玫琳 来源:人民网)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