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1:13:54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社 重庆12月20日电 题:台胞在渝经营非遗馆:“新老结合”打开新天地
作者 张旭
打理项目、拜访传承人、沟通产品细节……自打成为重庆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下称,非遗馆)负责人以来,萧国维很忙碌。他称,作为一名商业地产行业“老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新人”,他通过“新老结合”,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萧国维1973年生于台中,在大陆有近20年的商业地产从业经历。去年起,他和朋友一起谋划非遗馆项目,并将其于上月底落户重庆海关监督公署旧址,开门迎客。
12月7日,萧国维(右一)在重庆沙坪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张旭 摄“文化的魅力无穷。”萧国维记得,20世纪90年代,父亲到大陆探望叔叔后,带回一件绣有大熊猫的蜀绣。这件工艺品勾起了他对大陆的好奇心,他通过《八千里路云和月》《大陆寻奇》等节目了解大陆,进而来到大陆。在大陆生活这些年,同胞们总不自觉地向他打听台湾的民风民俗、趣闻轶事。
从商业地产“转战”非遗,这是萧国维新的旅程。“相比之前,多了些‘文化味’。”萧国维说,自项目启动以来,尤其是今年以来,从荣昌夏布、荣昌陶器、城口漆艺到綦江农民版画、蜀绣等,他接触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与非遗传承人促膝长谈。
经过大量接触、探访,再结合深厚的商业地产从业经验,萧国维对于当好非遗馆负责人有了很多想法,并将其逐一付诸实践。
萧国维认为,在古代,传统技艺能很好流传的原因之一,就是物资匮乏,人渴望有一技之长得以生活,选择不多;而现代,民众择业面广、待遇高,传承人有时很容易被带离,尤其是其中的年轻人。
因此,萧国维将“商业化”“年轻人”“抱团发展”等列为非遗馆发展的关键词。他注册成立文化旅游公司,招募设计师,与传承人谈合作,力促非遗文创化、商品化。
商业化方面,萧国维将主流消费群体定位在大学毕业至结婚前的人群——“不仅注重性价比,也要个性”。在他的既定方案中,非遗可以做“减法”,例如减少蜀绣、漆艺的制作流程、配色等,提高性价比,契合年轻人的审美;也可以做“加法”,团队推出的集雕漆珠、中国结、玛瑙、扎染等元素于一体的“珠联璧合”产品,简洁大方,寓意吉祥,目前“市场反响还不错”。
他为团队招募了年轻设计师,赞赏年轻人“在iPad上三下五除二完成设计草图”的速度和活力,也在小红书等年轻人喜欢的平台上注册账号,分享心得,兼为非遗馆吸引客流。
12月7日,萧国维向 中新社 记者展示“珠联璧合”产品。张旭 摄最近,萧国维还出任了重庆市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作为行业代表,他提倡大家“不要只顾埋头苦干”,希望有机会更多携手,共促创新。
对于两岸的文化经贸交流,萧国维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多往来,多走走多看看”。萧国维提到,这些年,来大陆生活的台胞越来越多,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越来越大。最近,他打算签下一位在渝台湾插画师为设计师。“他的作品还蛮受欢迎,大陆大大小小的画展,常常能见到。”萧国维说,期待插画和其他非遗的结合,能打开更多新天地。(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