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4:45:42 来源: sp20250105
“‘馒头办’没有了吧?”
2019年3月8日,在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这么一问,全场都笑了,大家纷纷答道:“没有了!”
“馒头办”,年轻代表听着名字有趣,上了年纪的代表对此记忆犹新。民以食为天,曾经,为了取缔不卫生的馒头小作坊,加强对馒头市场的管理,郑州市成立了“馒头办”,引发过不少讨论,是当时的热点新闻。
河南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把关注点落在了“三农”上:“你们耕地面积多少?”“耕地红线多少?”“小麦亩产量多少?”……习近平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在吃饭问题上得健忘症。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经过艰苦努力,如今,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连年丰收,大国粮仓是不是高枕无忧?2022年3月,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联组会时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他指出:“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绝对要靠自己。”
14亿多人口要吃饭,是中国最大的国情。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从粮食安全说到耕地保护:“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
中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人地关系十分紧张。这个严峻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把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两会会场之外,习近平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耕地保护情况——
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2020年7月,在吉林梨树,习近平步入玉米地深处,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2022年6月,在四川眉山,他来到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2023年5月11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时,同种植户、农技专家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2023年5月,在河北沧州,他走进旱碱地麦田:“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当年,担任福州市领导时,习近平就把抓“菜篮子”作为第一要务。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谈起这段往事:
“当地叫‘三日不见绿,两眼冒金光。’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现在我们有一些在基层的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这是不行的。耕地红线是终身追究的,退休了也得追究。这都是‘国之大者’。”
随着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先后实施,这些年全国耕地总量持续下降态势得到初步遏制,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净增加。
从“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到“保证农田不能非农化”,从“树立大食物观”到“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就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实践证明,立足粮食基本自给,一个国家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谁来养活中国?习近平说得斩钉截铁:“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