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9:31:02 来源: sp20241221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新时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积累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难题,但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色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体系,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绿色供应链创新技术与应用。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保护生态环境,涉及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一,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绿色决定了发展的成色。坚持绿色发展,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改变“开采—生产—使用—废弃”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其二,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其三,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同时要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依然较大,需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协同发力,需要深刻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聚焦关键环节,探索有效做法和实现路径,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一是坚持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改善群众生活的着力点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将生产生活方式转到更加注重节能环保低碳和注重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没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支撑,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难以持续。发展生态经济,要在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既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流通和消费方式进行改造升级,也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是强化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污染企业专项整治行动,淘汰落后工艺产能,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推进重点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循序渐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新型蓄能、虚拟电厂等智慧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高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五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大力度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更好支撑新型电力体系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还要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六是形成绿色消费风尚。要引导大众厉行节约、适度消费、环保选购,形成全民崇尚绿色消费的浓厚氛围。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倡导公共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居民家庭开展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让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在政策、市场、社会宣传引导等方面综合施策,构建起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要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和强大的内生动力,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促进企业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改造,加大对绿色低碳产品、工艺、技术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节能降碳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优化政府采购,完善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运行的项目。
另一方面,要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市场化配置是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的有效方式。要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发展绿色金融,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市场监测监管和调控机制,促进自然资源资产流转顺畅、交易安全、利用高效,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提升经营主体绿色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通过观念引导、消费模式创新、加强社会治理等途径,带动大众把环保认知转化为环保行动,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活动,因势利导,培养良好消费习惯,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和文明生活风尚。
(作者 周宏春 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