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3:05:20 来源: sp20241230
于谦曾说过一段相声贯口,叫《同仁堂》:
“同仁堂开的本是老药铺,先生好比这个甩手自在王。药王爷就在上边坐,十大名医列在两旁。先拜药王后拜你,那么你是药王爷的大徒弟。这个药王爷,本姓孙,提龙跨虎,手捻着针……”
这里的药王爷指的就是孙思邈。
01
孙思邈,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人。七岁读书,日诵千言。大约二十岁时,就擅长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学说。独孤信称赞孙思邈是“圣童”,卓越非凡,一隅之地或太小的职位不足以施展其才华。独孤信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也是三个朝代的国丈,长女是北周的明敬皇后,四女是唐朝的元贞皇后(追谥),七女是隋朝的“文献皇后”。所以,独孤信的这个评价很有分量。
北周宣帝时期,孙思邈隐居在太白山。隋文帝时,征召孙思邈为国子博士,他称病不出。唐太宗即位后,征召孙思邈到京城,此时孙思邈年纪已大,却依然耳聪目明,太宗皇帝准备授予他爵位,但他固辞不受。659年,唐高宗召见孙思邈,准备授予他谏议大夫的官职,孙思邈再次固辞不受。
孙思邈博古通今,精通道家、佛家、天文、术数之学,时人称赞他犹如落下闳(西汉天文学家)、安期生(道教神仙)一般。
孙思邈世寿超过百岁。魏徵等人受命编写北齐、北周、梁、陈、隋五代的史书,恐有疏忽遗漏,曾多次拜访孙思邈。孙思邈口述史事,如同亲历一般。
02
▲《备急千金要方》书影。《千金方》是孙思邈的代表作,共收录药方五千多首,是对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总结,也是我国首部完整论述医德的著作。孙思邈把《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放在第一卷,充分体现了医德在他心中的重要位置。《大医习业》主要论述如何成为一名业务合格的医生,《大医精诚》则侧重阐述如何成为一名有医德的好医生。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提出了“大医精诚”的行医理念。“精”是指作为医生要医术高超,不断学习,不停实践;“诚”是指医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精诚”是所有医者应该践行的理念。
《千金方》对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孙思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了分科分类论述,其中包括中药、方剂、诊断、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外科、妇科和儿科等。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认为妇女与小孩的疾病最为难治,应当放在首要位置。《千金方》妇幼分科立著,促进了妇科、儿科的发展。
▲《千金方》中关于食疗的记载。孙思邈格外重视养生之道。他特别强调饮食在临床中的重要性,认为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先考虑食疗,食疗效果不佳,再去用药,并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故在《千金方》专列“食治”一卷,详细论述谷、肉、果、菜等食物的营养和治病作用。这种饮食治疗的理论对后世食疗、营养学影响深远。
孙思邈指出,“采药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比如,菊花要在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不按时节采收药材,所得与朽木无异。同时,《千金方》记载了唐代13道133州所产药材519种,为后世“道地药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思邈认为,对天道理解透彻,一定以人道为依据;对人道理解透彻,一定以天道为根本。天道的法则是四季更替、五行生克;人体有四肢五藏,或动或静,吐故纳新,周而复始,这是天地和人体共同的规律。阴阳失其调,就会产生热证、寒证、瘤赘、痛疽等病证。高明的医生用针、药来疏导气血、挽救性命,圣人以高尚的品德辅助人事,所以人体有能治愈的疾病,天地有能挽救的灾害。
03
为什么孙思邈被尊为“药王”呢?
“药王”一词出自佛教,佛教中的药王菩萨以良药救治众生。此后,“药王”逐渐被用来称呼医术高明医者。比如,唐代的韦善俊、韦古都曾被称为“药王”。
孙思邈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医术、崇高的品德,使他深受世人尊崇。李世民评价他:“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魏巍堂堂,百代之师。”隋唐以后,人们更加关注孙思邈的道家身份。宋徽宗敕封他为“妙应真人”,南宋刘克庄在《慈济籖》用“地仙真人”描述孙思邈。
▲《救苦忠孝药王宝卷》。明代,民间兴起的弘阳教(一个流行于华北地区的民间秘密教派),以“药王孙思邈”作为信仰,创作了《救苦忠孝药王宝卷》。到了清代,人们对“药王孙思邈”的信仰推崇和《药王卷》等戏曲的传唱,使得孙思邈的“药王”形象家喻户晓。
“药王孙思邈”在清朝后期得到了官方认证,《钦定大清会典图》和耀州知州顾曾烜的《华原风土词》中均有记述。孙思邈的形象明确下来,成为全国唯一通祀、非宗教的、民间信仰的“药王”。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发展达到新高度,孙思邈在医学领域的贡献被充分发掘,孙思邈的“药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2011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孙思邈故里陕西铜川药王山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此后“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每年都在铜川举行,以纪念孙思邈对中医药事业所做的历史贡献。
(作者简介:李鹏跃,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海桐、李紫怡对此文亦有贡献)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孙烈举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