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中非合作故事 中企为这里带来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12-31 03:58:33 来源: sp20241231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日前,尼日利亚女学生拉比亚即将出国留学,在与莫正军分别时,她们一起轻唱《茉莉花》,仿佛又回到了相识的那一年……

  莫正军是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国际公司海外建设者中的一员,她与团队在海外成功打造出当地人认同的企业文化,实现了文化交融。

  无数海外建设者与莫正军团队一样,在奋战工程之余,致力于属地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交流。他们在为当地带去技术与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互相尊重与理解。

  跨越时空的“友谊之花”

  “为什么看月亮是一种习俗?”“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随着中国员工与尼日利亚籍员工的不断交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关注与喜爱。面对尼籍员工提出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尼日利亚公司向他们介绍节日起源和文化习俗。

  端午节共同包粽子,中秋节一起吃月饼,尼日利亚公司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尼籍员工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文化融合是双向的,尼日利亚公司充分尊重不同地区尼籍员工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在当地节假日期间为员工放假,开展节日慰问并发放过节津贴,主动了解当地文化特点与习俗……通过积极交流,中尼两国员工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

  “我愿意一直跟着中国企业干。”培训会上,尼籍机械操作手穆萨分享了他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入职5年来,他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数家珍,“中国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养,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同事的尊重和关爱。”

  2022年春节,在尼日利亚公司春节晚会上,当地女学生哈弗撒演唱的《甜蜜蜜》将晚会推向高潮,她的歌声把观众的记忆拉回到2019年的那次文化交流活动。

  2019年,尼日利亚公司和杜茨公立女子中学开展了公益助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文化交流课上,莫正军教唱的中文歌曲《茉莉花》给哈弗撒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和莫正军的跨国友谊也自此建立了起来。

  随后的几年里,哈弗撒始终和莫正军保持着联系。莫正军给哈弗撒讲中国历史故事,还教她使用微信。哈弗撒对中国歌曲、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2022年春节前夕,得知尼日利亚公司要举办春节晚会,哈弗撒欣然接受了莫正军的邀请,演唱了刚刚学会的《甜蜜蜜》。

  2021年,哈弗撒考上了尼日利亚迈杜古里大学,她兴奋地邀请莫正军去她的大学参观。哈弗撒告诉莫正军,当地有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中国之角”了解中国文化。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哈弗撒的心愿成为尼日利亚公司的行动。

  2022年9月,尼日利亚阿布贾11区公立学校的学生们身着演出服装,载歌载舞庆祝升级改造后的“中国之角”正式启用。

  启用仪式上,尼日利亚联邦首都区基础教育局局长苏莱高度评价中国企业为11区公立学校“中国之角”提供修缮升级,感谢中国驻尼使馆和中国在尼企业近年来积极改善首都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为贫困学生提供爱心资助。尼日利亚主流媒体《每日信报》《领导者报》等都对“中国之角”的启用给予了积极报道。

  一个个温情的故事,点点滴滴成为中非文化共融、合作共进的有力见证。

  奋战一线的“铁路先锋”

  2020年10月,刚从海外项目回国休假的彭海接到了新的任命:负责几内亚马西铁路金迪亚隧道项目的现场施工生产工作。接到任命后,他立即到公司总部参与了项目的前期准备。2021年3月,彭海踏上飞往西非的航班,开始了他挑战西非最长隧道的征程。

  从首都到金迪亚,到项目后,彭海顾不上路途的疲惫,一头扎进了紧张工作中。“我们要以最快速度平整好进场道路。”

  那段时间,彭海凌晨4点便带队出门,踏勘场地、洞口位置,经常忙碌一整天。茫茫森林里,皮卡车、摩托车开不过去的地方,他们就靠着手里的登山杖徒步前行。不管多晚,他们总要完成当天的勘查任务才返回,凌晨一两点回到驻地是家常便饭。

  在他们细致工作的同时,施工方案的筹备和进场人员的安排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团队的努力下,项目最终赶在雨季前如期开工,为接下来的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6月,几内亚进入了雨季。与此同时,大批物资陆续进场,保障这些物资从港口到项目部300多公里的安全运输是项目部的重中之重。“这里的暴雨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几天几夜的倾盆大雨能冲毁一切道路”,回想起那个雨季,彭海仍心有余悸。

  “有三辆货车被困,等待救援。”6月20日,项目部接到求救信息,彭海立即带着3名职工,开着皮卡车和装载机出发了。沿线的便道几乎都被冲毁,他们一边修路,一边凭借记忆摸索着前进。此时,暴雨已经连续下了两天两夜。就在即将与被困车辆汇合时,他们被挡在了一处洼地前,30、40、50厘米……眼看洪水就要倒灌进皮卡车,彭海他们四处寻找,最终把车停在了一处地势稍高的土坡上,等待了两天两夜,洪水才退去。

  雨季蚊虫肆虐,彭海染上了疟疾。持续高烧使他不得不卧床休息,但稍有好转,即使是一场日常的碰头会,他也从不缺席。为加快施工进度,他带领员工一起加班加点研究施工方案,盯在掌子面观察围岩状况和光面爆破质量,找到影响施工进度的症结所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隧道掘进从每月的300米提升到1公里,二衬从每台车5天一板提升到3天两板,施工进度多次创全线第一。

  在几内亚力拓西芒杜铁路项目总工程师高峰看来,理顺企地关系和推进施工建设同等重要,“过客心态要不得,我们不是干完活就‘拍拍屁股走人’,而是要充满诚意地对待这片土地。”在工作闲暇之余,高峰带着中方员工和当地社区居民开展足球、篮球比赛等娱乐活动。通过一场场球赛,他与当地社区居民拉近了关系,深入了解了对方的需求。

  在高峰及其项目团队的努力下,企地关系越来越融洽。每次路过社区,当地人都会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

  “咬定青山不放松”,各项目部曾面临生产停工等风险挑战,克服过雨季施工、物资短缺等重重困难。海外建设者们在艰苦条件下,始终履职尽责、迎难而上。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海外建设贡献力量,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沿展现着中国建设者的风采。

  独当一面的“女操作手”

  5月初,几内亚西芒杜铁路项目沿线72公里,一派忙碌的施工景象。

  早上7点,女操作手比阿特丽斯·哈巴便开始在压路机旁忙碌,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我们的土石方施工进度已经突破10万方,我作为项目第一位女操作手,不能掉队。”

  西芒杜铁路项目位于几内亚康康大区和恩泽雷科雷大区。由于气候、经济条件限制,当地就业机会极少,且无田可耕。村中女性几乎都在家重复着做饭、带娃两件事,全家人的生计都靠家中男性维持。

  得知该情况后,项目部立即行动,招聘女学徒,给当地女性提供工作机会。

  “当时听说村里在招聘操作手,不限性别,我就第一个报了名。”哈巴说。在这之前,她从未接触过操作手的工作。

  成为合格学徒并非易事。“刚开始驾驶压路机时,需要倒车来进行压路,当时我并不会看着反光镜进行驾驶,所以害怕自己会造成事故。”哈巴对第一次驾驶压路机的经历记忆犹新。

  对此,项目部为所有新人免费组织为期一周的机械操作技能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哈巴被分配到路基队伍。在中方师傅倾囊相授的带领下,哈巴进步很快。“她非常细心,比一些男操作手的技术还要好。”中方师傅说。哈巴参与施工的路基段报检,均是一次通过。

  在当地,女性就业的平均工资在500元左右,而哈巴现在每月到手3500元。自从开始工作,哈巴就开始独立生活,并购买土地准备为父母建房子。哈巴说:“希望有更多几内亚女性加入公司,并用自己的力量证明自己的价值。”

  目前西芒杜铁路项目的女性员工人数已超过150人,比例达到4%。她们来自几内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分布在HSEC部、工程部、QAQC部等诸多重要部门岗位上。她们用自己的细致、友善和敬业,共同投身建设“一带一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高效培养属地人才,助力属地人才就业,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塔那那利佛大学及中铁十八局集团共同建设了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该项目位于塔那那利佛大学理工学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工坊开设了电气工程、汽车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建设了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配备了286套先进设备,为当地学生提供了专业的实践平台。

  拉乔利纳是一名马达加斯加青年,他的父亲是鲁班工坊项目部的一名钢筋工人。因家庭负担,拉乔利纳很早就开始在汽车维修厂做学徒,但因缺乏专业知识,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他的父亲在了解到鲁班工坊中的教学设备后,很希望儿子能得到入学名额。最终在项目部的帮助下,拉乔利纳顺利提交了入学申请,并得到了录取。

  拉乔利纳很快就适应了在鲁班工坊的学习生活,并掌握了更专业的汽车维修技术。“这段时间的学习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家庭的命运。”拉乔利纳说。

  目前,已有上百名当地学生在鲁班工坊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这些年轻人未来将成为马达加斯加社会的中坚力量,为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的成立为当地青年提供了专业化的培训平台,极大地缓解了当地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中资企业对于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工坊的成立与课程开展也促进了中马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互信。(钱子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9月18日 第 05 版)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