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0:41:09 来源: sp20241230
“一个人citywalk”“带娃”“巨幕影院”……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这些关键词,能看到数万篇与中国电影博物馆相关的帖文。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影路9号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近日,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黄晓伟,社会教育部副主任黄婷,研究部副主任高越接受《中国新闻》报采访,讲述该馆如何通过丰富的展陈和策划活动讲好“中国电影故事”,又如何在“光影世界”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
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央圆厅的大屏幕上轮番播放各民族电影海报、片段。 中国电影博物馆供图博物馆里的“民族电影展览专线”
采访当日,淅淅沥沥的秋雨让北京城有了一丝清凉之意,但中国电影博物馆里“热度”不减。博物馆中央的圆厅里,近3000平米的LED大屏构筑起一个光影的世界,经典电影海报、片段轮番展映,唤醒一代人的记忆。在展厅的数字显示屏前,观众可以用互动的方式“走进”民族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五朵金花》《止杀令》等12件民族电影服装藏品尽在屏中,观众只需抬手便能体验换装的乐趣。这个互动装置,是中国电影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电影展览专线的一部分。
今年4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北京民族电影展在此启动。为了更全面地展现中国民族电影发展历程,中国电影博物馆从基本陈列展“中国百年电影史(1905—2005)”和“中国电影十年成就展”中将“民族”主题细致拆分,用141部电影、221件藏品打造出了《同心共筑光影同行——民族电影展览专线》,其中包含了不同民族地区的电影、民族题材电影、专注民族电影的电影人、民族地区怎么放映电影、民族语译制电影如何促进民族团结等内容。
跟随讲解游览专线,如同打开一部中国民族电影历史书,每处都可以觅得丰富的细节加以品读。专线中展出的《农奴》便是一例。“《农奴》是新中国第一部在西藏拍摄,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次在银幕上讲述西藏农奴血泪史的影片。”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黄晓伟介绍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剧作家黄宗江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农奴被农奴主砍伤后,被解放军送往医院救治”的报道,他立即前往医院采访。采访中,这名伤者因受到医护人员悉心照料而感动地说道:“我现在的手是人的手,脚是人的脚了!”黄宗江由此确立了《农奴》想要表达的主题,电影片尾曲的歌词“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与电影一起成为经典。
《农奴》上映后在海内外获得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题材的重要性,也得益于历史细节的考究。片中使用的氆氇毡袍、头饰均参照当时的真实着装定制,这些服装连同人物格桑的手绘图如今都是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展品。
“展览以生动的艺术形象、精彩的故事内容,重点展现电影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民族精神,从而让观众在电影历史发展中聆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独特之处。”黄晓伟说道。
是博物馆,更是“大学校”
从早期具有民族特色的少儿电影到如今动画里的“中国风”,电影制作场景的复现阐释了人物的“前世今生”,经典电影的手稿展出更是让网友大呼“回忆杀”。
展柜中,阿凡提悠然自得地侧卧于台上,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欲与二郎神一战……一众栩栩如生的电影人物模型重现银幕经典。其中,木偶动画《阿凡提》还享有1:1还原戏幕场景、解说拍摄过程的“高级待遇”。
“这是中国最早的‘手办’。”中国电影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黄婷笑着说。据介绍,馆内展出了近年崛起的多部国产动漫电影的分镜手稿和动态海报,观众得以了解大圣、白娘子等经典影视角色的创作过程。
对于孩子们来说,博物馆不仅能看,还能“玩”。电影博物馆对标青少年课标课表研发《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电影中的科学》精品课,参观者可以通过绘制像素画、制作拟音工具“雨棍”,了解数字电影的成像、配音以及后期制作过程……这些好看又好玩的展览和课程不仅仅停留在北京的展馆里,还在电影博物馆的推动下,走进了更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
此外,电影博物馆还有一项持续了15年的特色项目“中华少儿电影配音活动”,来自内蒙古、新疆、广西、台湾、香港、澳门及部分海外地区的学生参与其中,为《闪闪的红星》《长安三万里》等红色题材和中国传统文化电影配音。
每逢一些民族节日或“民族团结月”,电影博物馆会组织相关的民俗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放映民族电影,并开设“电影大讲堂”。
“这种以文化形式创新的体验活动,也是一堂思政教育课,能让参与活动的同学们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由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黄晓伟说。
在展陈、社教不断创新的同时,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高越介绍说:“中国电影博物馆电影史研究所基于权威完整的电影历史陈列和丰富的电影藏品,开展电影历史与文化研究,其中也有针对《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题材影片影人开展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中国电影博物馆馆刊《影博·影响》不定期开展民族题材影片专题策划,刊发当下民族题材影片影评等相关文章,在研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族题材电影在记录人民群众生活、呈现世界电影多样性、推动中国电影艺术探索等各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黄晓伟表示,“作为博物馆,我们欢迎更多的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探索,博物馆也应该成为民族题材电影传播的重要的平台,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这类电影、喜爱这类电影。”(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尹李梅 宋珂欣 报道)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