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2:51:24 来源: sp20241230
中新社 北京9月3日电 题:厚植友谊,中非共守热带病防治“关”
中新社 记者 张素
今年4月下旬开诊运行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仅有20多分钟车程。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邹洋和同事们在此工作,致力于守好防治热带病这道“关”。
医院官网显示,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也是目前中国北方地区唯一的热带医学研究所,承担“诊断及鉴别诊断来自北京、全国及世界热带病流行地区归国患者”等相关诊疗工作。
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生的感染性疾病中,疟疾、霍乱、登革热、血吸虫病等热带病颇受关注。中国与非洲、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等热带病高发国家的人员往来日益频密,医院接诊任务并不轻松。
“最忙时,一年能接诊近200名输入性疟疾患者。”邹洋在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中国在2021年已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本土性疟疾被消除,但绝不等于疟疾的威胁和危险被消除。
如其所言,疟疾至今仍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世卫组织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2.49亿疟疾病例,60.8万人死于疟疾,其中90%以上的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
在以极大努力压缩全球疟疾分布“版图”的同时,中国积极与非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疟疾跨境防控,广泛推进国际抗疟合作。
邹洋介绍说,在与疟疾的长期较量中,国内探索总结出“1—3—7”工作规范,即1天内进行病例报告、3天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调、7天内开展疫点调查和处置。这种模式已被正式写入世卫组织《消除疟疾监测与督导评估》并向全球推广应用。
近年来,邹洋和同事们在医院大力支持下,或是赴几内亚等非洲国家实地开展对外医疗援助,或是通过线上会议、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与非方同行交流。他们分享的阻断蚊媒传播方法和相关抗疟药应用,格外受到欢迎。
此外,从中国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应邀深入当地偏远村落为基层医护人员讲解基于青蒿素的抗疟联合疗法,到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再到非洲法语国家疟疾防治官员研修班在华开班……中非医疗卫生合作坚持“授人以渔”,得到广泛认可。
世界卫生组织地方办事处的卫生官员、曾在中国参加疟疾培训的非洲学员莱姆森在受访时说:“我在这里不仅听取了中国知名疟疾专家的理论授课,还接受了疟疾防治技术的实践培训,这对我在回国后开展疟疾防治工作帮助很大。”
热带病是很多非洲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自1981年起,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先后担任世卫组织利什曼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合作中心和囊虫病合作中心。该所还与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等国际机构合作,在寄生虫病的诊疗防治等方面开展了数十项研究课题,取得一系列成果。
邹洋表示,身边不少专家都注意到,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的“十大合作计划”将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纳入其中,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八大行动”提出实施健康卫生行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在即,大家都很期待会议期间中非围绕携手推进疾病防治作出新的部署。
“消除热带病一定要秉持全球观、卫生观、科学观,我们要基于更广阔的视野,尽力诊断、治疗、防治,助力实现人类共同的卫生安全。”她说。
中非卫生合作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有评论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技术合作和公共卫生管理与政策的交流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自主发展能力。另有学者建议,在非洲更多开展如疟疾、血吸虫病援外等便于实践推广的项目,让更多公卫项目走出国门,将更多“中国经验”带给世界。
靠近国门守“关”,邹洋说,在与来自非洲的专家、患者交流过程中常常被对方的热情和坚持所感动。“尽管他们身处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来自疾病的严峻挑战,依然能够专注学习、救治病患、积极生活。我们在互学互鉴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只要我们携起手来,距离消除热带病的目标就会更近。”(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