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5:15:01 来源: sp20241227
提供情绪疏导 链接公益资源 改善就医体验
医务社工能为病患做什么?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务社工张道泽陪伴在肝移植患儿和家属身边,让他们不再感到无助;在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工周娇娇帮助慢病患者走出低落状态,各项指标日渐好转。
为探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扩大医务社工覆盖面,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推出了45个医务社工多元培育服务项目,涵盖缓和医疗、慢病管理、器官移植、精神康复等多个领域。
情感支持
患者不再两眼一抹黑
“欣欣,今天感觉怎么样?”周一上午,医务社工张道泽来到位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八层的肝胆胰中心,看望正在等待二次肝移植手术的欣欣。
这个16岁的小姑娘跟着父母从新疆喀什远道而来,脸色蜡黄的她手上打着点滴,身体有些乏力,但看到张道泽过来,眼神还是一下子亮起来,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我们大老远来看病,人生地不熟的,多亏有小张经常来看我们,前前后后帮了好多忙,真的很感激。”欣欣妈妈虽不善言辞,但还是努力表达着对张道泽的谢意。
“器官移植往往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患者和家属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多,因此是医务社工的重点服务对象。特别是肝移植患儿,从患儿入院就开始介入,一直服务到出院以后,帮助孩子重新适应返校生活。”今年8月,欣欣一家刚来医院,张道泽便主动赶来做了自我介绍。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正式建立服务关系。
“按照医院的政策,患儿可以领取到‘英雄能量包’,里面有毛巾、洗漱物品、防滑拖鞋、治疗报告资料收纳袋等住院必需用品。”很快,张道泽又帮欣欣一家解决了食堂的就餐问题。
作为专业的医务社工,张道泽要做的远不止这些。通过评估和观察,他发现欣欣情绪比较敏感,与父母的关系有些紧张。“对于肝移植患儿来说,长期与疾病做斗争,难免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每当父母提起上学的事,欣欣都会格外紧张,甚至大哭一场。
在一次查房中,张道泽看到母女俩因为一对一线上课程发生争执,于是分别找两人“话疗”。“告诉欣欣为什么妈妈希望她上课,也告诉妈妈需要根据孩子当前的身体和情绪状况做出选择。”在张道泽苦口婆心的劝导下,母女俩打开了心结,关系随之缓和,欣欣的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
“像欣欣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一些外地重病患者本身家庭条件就非常困难,文化水平又比较有限,来到医院两眼一抹黑,这种时候是非常脆弱的,有些甚至可能选择放弃治疗,导致病情延误。”在社服部负责人张蕾看来,医务社工恰恰可以搭建患者和医疗团队之间的桥梁,让患者看到希望,有勇气面对疾病,进而配合治疗。“器官移植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一般都比较强,但临床医护人员主要提供身体照护,情感上的照料和支持则由专业医务社工来提供。”
链接资源
帮患者申请救助资金
除了精神压力以外,器官移植患者和家属往往还要面临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医院为儿童肝移植患者和家庭提供一系列帮扶政策,比如小儿亲体肝移植、小儿劈离式肝移植患者移植手术当次医疗费全额减免,还提供上限5000元的生活补助,术后至18周岁还可以享受每年3600元的复查和健康管理费用。”为患儿和家属介绍政策之余,张道泽还会积极寻找社会上的优质公益项目,帮助他们申请公益救助资金。
“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帮他们去申请,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查房时,张道泽给欣欣带去一份新苗助学公益项目申请审批表,手把手地教母女俩填写相关信息。审批通过后,欣欣可以在中学期间每年获得2000元资助。将来考上大学的话,还可以一次性获得8000元资助。
“亲爱的清华(长庚)医院的医生们、社工哥哥,我现在在游乐场里,这是我手术前最大的愿望,我已经把它实现了……”游乐场里,15岁的晓雨戴着卡通发箍,录下一段视频。
自从5岁那年患病造成肝损伤后,晓雨走上了长达10年的求医路。今年4月,晓雨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准备接受肝移植手术。
“小姑娘刚来的时候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张道泽接触后不久就发现,由于长期治病,晓雨几乎没怎么上学,因此担心自己就算病治好了,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张道泽想方设法帮助晓雨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帮她重新建立自信心。“我看到这个小姑娘很爱美,就鼓励她以后开一个美妆工作室或者当设计师,还给她带了一些材料,让她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每周,张道泽都会去看望晓雨两三次。在聊天中,他得知晓雨一直遗憾自己没能在游乐场尽兴玩过。于是,张道泽再次争取社会资源,最终联合手术团队一同成功申报立项,在晓雨术后身体条件允许时,可以安排母女俩一同到上海游玩,这让晓雨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手术不再恐惧,眼神也从一开始的暗淡无光变得充满阳光。
接受了长达12小时的肝移植手术后,晓雨的术后各项指标在肝移植医护团队的照料下逐步好转,最终顺利出院。8月10日,晓雨期待已久的游乐场之旅如愿成行,她像其他孩子一样拍下美美的照片。而她最想感谢的,正是时刻为自己着想的“社工哥哥”。
慢病康养
陪患者做好自我管理
随着医务社工不断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社区医院也有了医务社工的身影。在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工周娇娇就成了不少慢病患者的“贴心人”。
“对于慢病患者来说,医生诊断开药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还要靠患者的自我管理。情绪会影响睡眠、饮食,进而影响血压、血糖。如果管理不好,就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据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蔡姗姗介绍,家庭医生会通过观察,推荐一些指标控制不理想的慢病患者到临床心理科接受指导和帮助。从去年开始,中心引入专门的医务社工,配合心理咨询师一起为患者提供服务。
“临床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患者,没办法做到更深入地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蔡姗姗谈到,医务社工有自己的专业方法,通过陪伴患者,取得患者信任,逐渐打开患者心扉,用一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让患者情绪得到疏解,进而更积极地做好慢病管理。
68岁的李阿姨有着多年的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几乎每月都会来开药。“之前医生开完药,回家有时候忘了吃,有时候心情烦,不想吃,血压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家庭医生看到她总是一脸愁容,觉得她情绪不太对,于是建议她来到临床心理科。
“很长一段时间睡眠都特别差,有时候一整夜都睡不着,跟人说着话眼泪就不由自主往下流。”从去年12月开始,李阿姨成了医务社工周娇娇的服务对象。周娇娇总是陪她聊天,听她讲讲家里的烦心事,帮着她开解疏导情绪。
“有小周这么陪着,心里觉得特别温暖。跟她聊完感觉好很多,心里没那么堵了,也开始知道关注自己的生活了。”在周娇娇的建议下,长期宅在家里的李阿姨走进公园跳舞,还参加社区医院组织的健康大讲堂,并且在中医科医生的指导下,学会了刮痧、按摩。“过去,我一天到晚都没有笑脸,见人也不爱说话,现在明显笑得多了,也喜欢跟人聊天了,整个人变得阳光起来。”
更让李阿姨觉得惊喜的是,自己的睡眠明显改善,血压和血脂等指标也终于降下来。“之前血压动不动就150多,现在基本能控制在130,低密度脂蛋白也没那么高了,真的特别高兴。”
作为周娇娇的搭档,心理咨询师张文娇也倍感欣慰,“医务社工不直接看病,但同样有一套专业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做好慢病管理。”本报记者 宗媛媛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