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变化)从生活住所到网红打卡点:一顶蒙古包看百年变迁

发布时间:2024-12-25 02:29:19 来源: sp20241225

图为百年历史的蒙古包静静地展示在那达慕会场上。奥蓝摄

   中新网 锡林郭勒7月17日电 题:从生活住所到网红打卡点:一顶蒙古包看百年变迁

  作者 奥蓝

  在16日刚刚落幕的内蒙古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的会场上,上百顶各有特点的蒙古包自成一道靓丽风景。这其中,一顶历经百余年时光沉淀的蒙古包成为网红打卡点。

  昔日洁白的羊毛毡早已破旧发灰,满是岁月的痕迹。凡有人经过,几乎都会在这里打卡拍照。这时,班奋功就会走上前去,讲述这顶蒙古包呈现出的百年前生活。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其营造技艺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编织等为一体,是蒙古族民间手工技艺的大成,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班奋功和哥哥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一起经营着一家蒙古包制作厂,哥哥班凤斌还是蒙古包营造技艺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业务不忙的时候,兄弟俩就会去牧区淘换老物件,收集老故事。这顶蒙古包,就是他们多年前的一次田野调查时从牧民手中收购的。

  兄弟俩推算,它至少陪伴了牧民家的三代人。因为历史悠久、保存不善,蒙古包存在破损、污渍、虫卵、老化等多种问题。这些年来,他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它进行修缮。“羊毛毡如今都酥了,现在安装时都不敢太用劲。”

  “这次那达慕,是这顶蒙古包首次在大型活动的亮相。”班奋功告诉记者,“蒙古包之外的其他物件都是现配的,目的就是展示百年前的生活场景。虽然这顶蒙古包不符合现在的使用习惯,但却是很好的‘历史教科书’。”

图为班奋功正在蒙古包里给俄罗斯参观者讲解。班奋功供图

  连续3天,在屋顶投出的稀疏光线中,班奋功讲泥炉怎么砌,讲茶叶臼、奶桶的用法,讲橱柜上花纹的渊源……在他的娓娓道来中,参观者们宛若穿越时空回到百年前的游牧生活。

  在这顶蒙古包外,勒勒车、草垛、简易的羊圈牛棚依次排开,在蓝天白云印衬下,一派悠悠牧歌的景象。这方场景的数米开外,则是密密麻麻的现代蒙古包。它们大小、形态、材质各有不同,使用场景也各异,有的是非遗展厅,有的是餐厅,有的是那达慕项目竞技区,还有的是休息区……

  “其中有一些是我们蒙古包厂生产制作的,不论是工艺还是设计,与百年前那顶的区别可太大了。”班奋功告诉记者,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以前的蒙古包已不太适应现在的生活。“过去,蒙古包只是草原牧民的居所;而这些年随着特色餐饮和文旅产业的兴起,不少内蒙古的民宿和外省的蒙餐馆都是我们的客户了。”

  这些年来,在保证传统蒙古包主要结构、材料和样式不变的基础上,兄弟俩创新不停。为提高生产效率,引进了机械设备;为改善毛毡生虫有异味的缺点,研发羊毛与化纤混纺的材质;为丰富蒙古包装饰艺术,引进电脑雕刻、彩绘和金属饰件;为开展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研发,组建创新工作室,将蒙古包种类由原来的13种,发展到12个部类120个品种150余个款式……

图为那达慕会场上,现代蒙古包的内景展示。奥蓝摄

  “这顶百年蒙古包直径只有3.9米,这在当年已经算是‘大户型’了。而现在即使是普通牧民,也很少会定这么小的蒙古包了。我们现在制作的最大的蒙古包直径有25米呢。”班奋功谈及蒙古包需求的变化,不停地举着例子。“现在好多客户都要求钢化曲面观景窗,以前的蒙古包哪有窗户呀。我们前几天还为兴安盟一个景区做了一顶360度全景落地窗的蒙古包,漂亮极了。”

  “在我看来,所谓的游牧文化,精髓就是方便生活。表现在蒙古包技艺上,就是六个字:方便拆、方便搭。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生产准则。”班奋功介绍,他的父亲和爷爷也都是为牧民营造蒙古包的手艺人。

  这些年,班奋功兄弟俩在蒙古包文化传承方面贡献突出,他们推荐的蒙古包营造技艺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名单》。

  “如今可以让更多的人,让我们的下一代来这里学习,传承蒙古包技艺。”班凤斌如是说。

  “哪怕最后还是不会做,但能了解到制作方法和工序,也是一种传承。”班奋功补充道。

  17日,那达慕现场游客渐尽,哥俩将蒙古包拆装运回苏尼特右旗。未来,它将继续原样重装,展示在蒙古包厂的会议展厅中。(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