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校长董志勇: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12-24 05:19:45 来源: sp20241224

  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专访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

  本报记者 尉承栋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金融工作,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请您谈谈,该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

  董志勇: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对我们科学认识全球金融发展的新特征、新矛盾以及新的趋势,特别是对科学认识当前我国金融发展阶段与整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金融体系的根本指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强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一方面,生产是金融的基础,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工作的根本宗旨。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是“回归本源”,也是避免西方金融模式“脱实向虚”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包括金融工作在内的各领域工作中,历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西方主流金融理论形成鲜明区别,同时也与传统文化中“民本”“天下为公”等思想高度契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旧的金融体系难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开始借鉴西方金融制度,通过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发展资本市场和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要客观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由于国情不同,单纯借鉴西方金融制度越来越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风险隐患较多,出现了影子银行、P2P爆雷等金融风险问题。因此,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主动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请您谈谈,如何全面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扎实做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

  董志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工作的本源所在,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上将为人民服务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政治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中政治性和人民性的价值立场,注意甄别西方金融制度中“资本至上”导向。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第二,优化金融系统顶层设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坚持系统观念,将政治性和人民性落实到金融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第三,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优化金融市场治理体系,统筹发展与安全。既要大力推进“有效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基础制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也要强化“有为政府”对市场引导,比如给资本设置“红绿灯”,划定规则边界,推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第四,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既要坚持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化作用,也要坚持法治化,通过法律法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第五,完善金融发展保障体系。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强中国特色金融学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学科,为我国金融人才培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以数字化手段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清算结算系统、重要支付系统和基础征信系统等。

  记者: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可以称得上是金融大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目标。请您谈谈,如何看待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变化,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董志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金融大国”的特征是体量大,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金融监管、治理能力和金融自主性不强,金融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不足。“金融强国”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也将推动形成更加包容普惠的全球金融体系,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关键是以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为指导,形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中国特色金融体系。

  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我国金融理论创新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金融理论体系。

  增强金融发展战略的独立自主性。一方面,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既要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也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另一方面,坚持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长期资本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人民币跨境收付,服务“一带一路”等,增强国际金融秩序稳定性。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借鉴西方金融理论和实践中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是脱离一般金融发展规律的产物,与各国金融发展存在共性特征。因此要掌握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总结培育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的成功经验,也要吸取“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教训。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要参与构建更为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以及相应制度安排,为构建新的基于规则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请您谈谈,相比于上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的相关要求,“五篇大文章”的提出对于金融机构找准定位、服务好实体经济有什么启示?

  董志勇:从会议重点要求的变化可以发现,我们党始终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根据不同阶段发展定位,对金融机构提出不同发展要求。上一次会议召开时,我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金融工作更需要在服务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方面发力。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完成,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金融工作的重心也发生转移。基于此,党中央更加强调做好“五篇大文章”,要求金融机构找准定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福祉。

  夯实人民金融立场。具体来看,科技金融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助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绿色金融要更加注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普惠金融要推动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让低收入等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务;养老金融要结合老年人的特征,满足其金融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数字金融要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动数字金融与各类金融服务深度融合,解决传统金融无法解决的困难。

  顺应全球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机构要在全球竞争中领先,必须顺应全球发展趋势。加快解决科技创新和数字化中的“卡脖子”问题,利用“双碳”目标推进绿色转型,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结构问题。(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