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迈向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4-12-24 03:01:40 来源: sp20241224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包括开展务实合作和支持民间交往等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鲁班工坊、“光明行”、菌草技术、杂交水稻、青蒿素等一批“小而美”民生工程成功实施,产生广泛的经济社会积极效应。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不断夯实。

  “为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阻挡,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不可阻挡。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为共建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当地女孩冬娜的记忆中,以往家中停水是常有的事。受土壤条件、工业废水等影响,当地自来水水源受到污染,且供应不稳定。中企承建的帕德玛水厂项目建成后,日供水能力45万吨,实现了地表水源净化达标,为当地超过300万人带来了清洁安全的饮用水。冬娜的父亲沙赫达特是一名工程师,全程参与了帕德玛水厂的建设。他表示,中企将绿色先进技术运用于水厂建设和运营中,切实践行了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要求,解决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之忧。

  10年来,一条条“幸福路”、一座座“连心桥”、一片片“发展带”在共建国家不断涌现,彰显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一家停工30年的面粉加工厂,经由中国工艺设计和机电设备更新后焕发新的生机;在柬埔寨,中国援建的特本克蒙中柬友谊医院,极大改善当地医疗条件,有效降低当地居民看病费用;在坦桑尼亚、乌干达,中方派来农业技术专家组、创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助力非洲国家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中国分享的竹藤编技艺,让农民得以利用当地竹资源生产家具,提高农村人口手工艺技能和收入;在南非,希德拉菌草技术研究培训中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200多个固定工作岗位,1万多户家庭从中受益……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有力促进地区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最可贵的是,这一倡议从多数人的利益出发,为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小而美’的项目优先解决了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资金和技术难题。”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国—非洲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内认为,这种小型项目有利于提升社区的生产能力,较快地改善民众的生活。

  “为共建国家加强互利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10月2日晚,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克拉罗剧场,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正在进行。参加演出的明日之潮交响乐团的青少年,来自里约热内卢北部的贫民社区马累。13年来,中国企业资助这一交响乐团,不仅提供资金聘请教师、购买乐器,还修建了排练教室,帮助越来越多的当地青少年通过音乐改变命运。“音乐可以抚慰人心。中国企业为这些孩子找到梦想,带他们走出贫民窟,我们也希望把音乐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明日之潮交响乐团负责人卡洛斯说。

  刚果(布)多利吉市有一座“劈山者”雕像,是当地民众为表达对中国建设者的尊敬和感谢而立。途经多利吉的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是中刚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历时8年建成。公路穿越原始森林、丘陵、湿地等复杂地貌,使得从首都布拉柴维尔到经济中心黑角市之间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7天缩短至6小时,有力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和民众就业。刚果(布)总统萨苏表示,中国建设者圆了刚果(布)几代人的梦想,“中国是真心实意帮助我们”。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见证了无数民心相通的故事,为共建国家加强互利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颜天禄表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继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等举措,都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对支持民间交往的高度重视,“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直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并从中受益”。

  “有助于建设一个真正造福各国人民的世界”

  在埃及尼罗河畔,有着3000余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见证了历史变化、沧海桑田。自2018年以来,中埃联合考古项目已在这里完成4个季度的田野工作,并取得不少重要发现。中方考古队员们为残缺的孟图神庙制作3D模型,为研究、修复和保护神庙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卡尔纳克神庙区负责人穆斯塔法·萨基尔表示,中国考古技术不仅为古埃及文物的保护作出重要贡献,也将推动埃及学的发展。

  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的考古人员共同探寻深埋在沙漠下的塞林港,出土的大量中国宋代、元代瓷器诉说着两国友好的过往。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身穿虎头衣、脚踩虎头鞋,44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登上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纯净的歌声讲述着开放包容的中国故事,汇聚起“一起向未来”的力量。

  10年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活动品牌,吸引了大量民众的积极参与;“丝路一家亲”、“健康爱心包”、鲁班工坊等人文交流项目赢得广泛赞誉;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和互译互播、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扎实推进……每一场活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平台,都在加深人们对不同文明的理解与欣赏,促进民心相通,不断增强各国民众对共建“一带一路”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共建‘一带一路’倡导文明包容而不是文明冲突,文明之间的对话让埃中两国乃至世界受益。”埃及前总理沙拉夫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开展深入交流互鉴,成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典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了不同人群、文化、宗教间的相遇,这种相遇塑造了文明,激发了创造,丰富了学术,孕育了文学和科学宝藏,推动了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

  “文明之间的对话、民众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不同文明之间更高水平的理解,有助于建设一个真正造福各国人民的世界。”阿根廷国立基尔梅斯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科·塔亚纳表示,在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

  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阿马杜·迪奥普表示,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蕴含巨大潜力,将推动各国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迈向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