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生的“玉树一年”:教学相长 以心交心 向光而行

发布时间:2025-01-01 08:11:10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西宁10月19日电 题:北京医生的“玉树一年”:教学相长 以心交心 向光而行

  作者 潘雨洁

  结束一年的援医工作回到北京后,颜繁诚时常回想起玉树的那个雨夜。

  “那晚手术做完已经凌晨两点,出了急诊楼,外面下着大雨,我和才文主任衣服湿透了,但都很开心,那一刻觉得做医生很幸福。”他说。

  2023年至202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颜繁诚被选派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眼科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玉树州人民医院始建于1951年,是玉树州建政后建立的第一所医院。2010年玉树地震后医院重建,现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该院眼科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玉树州乃至青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眼科专业科室,平均每年完成手术500余例。

  在为期一年的北京友谊医院眼科“组团式”帮扶下,玉树州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开启多亚专科发展,新建青光眼专科、眼底病专科、眼外伤专科;首次完成玉树州多项青光眼及视网膜等手术,并在传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基础上,引入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

资料图为颜繁诚在玉树市隆宝镇为牧区儿童义诊。潘雨洁 摄

  “现在,青光眼、眼外伤的患者无需再转院治疗,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创口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医生操作更简便。”颜繁诚说。

  同时,他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在日常出诊中收集病例样本、积极申报课题、撰写科研文章、提交国家专利申请,帮助州医院“破零”。“我们还在继续完成玉树州青少年眼健康筛查的研究,参考高海拔地区的筛查分析结果,制定不同地域的差异性眼病治疗及防控策略。”

  “青藏高原是眼病高发区,跟这里强紫外线和高海拔的自然环境有关,也跟就诊意识和就医条件薄弱等因素有关。”颜繁诚表示。

  每月最少一次,眼科中心的医护人员会前往偏远牧区义诊。牧民们在村口小广场排起长队,有的从夏季草场上颠簸数小时而来。“我们一上午能看一百多名患者。”颜繁诚说,“其中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常见白内障、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等眼病,重症、难症较多。”

资料图为颜繁诚(中)与玉树州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医生一起在玉树市隆宝镇为牧民义诊。潘雨洁 摄

  通过一系列眼部检查,筛选出需要手术的患者,登记在册、随时联系,术后未按时复查的患者也一一通话问询,颜繁诚为此专门在手机里建了“患者相册”:“马上拍照记录、时常去翻,就不会有遗漏、疏忽,每个患者都心里有数。”他说。

  “帮助患者、做好搭档、当好老师,都是我最重要的责任。”在颜繁诚看来,援医是一段“教学相长”的宝贵经历,比起能够量化的数据和指标,当老师是一项久久为功的“播种”工作。

  要怎么下刀、怎么剪、怎么缝、怎么打结......平时诊室患者不多时,颜繁诚叫上年轻医生坐在一块,在纸上边画、边讲、边交流;手术台上,他在旁边“手把手”指导,握着他们的手找力道、找角度......

  “线下”开展“师带徒”临床交流、定期授课、安排专技人员赴京进修;“线上”开通京玉两地在线会议、会诊,共享诊疗教学资源,“这些举措既要帮助年轻医生扎实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也要培养他们的观念和习惯。”他说。

资料图为颜繁诚(右)与玉树州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医生交流。潘雨洁 摄

  “经验不足会导致信心不足。”颜繁诚希望给年轻的本土医生传递力量、帮助他们建立信念感:“我会告诉他们当医生不能赚很多钱,但价值感来得特别直接,值得作为终生事业为之奋斗。”

  “援医最大的变化是心态和眼界。”从最初角色转变带来的无所适从,到一同为了科室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临床科研牵挂忧虑,朝夕相处间,颜繁诚跟玉树州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同仁从“工作搭档”处成“一辈子的朋友”,“以心换心”收获故事和友情。

  如今,他又回到了过去高强度、快节奏的“北京生物钟”。偶尔,当时在玉树义诊时开车经过的隆宝滩的畅阔天地会倒影在脑海,湖光山色、青绿原野,化作一汪清澈浸润心间。

  “玉树一年像一场梦,是我生命中走过最美的风景。”这场“梦境”让他难以割舍,为玉树地区落实科研项目、输送眼科专业技术人才的“牵线搭桥”工作还在继续,“希望这段宝贵的经历对我们而言都不是告别,而是一扇一直开着的窗。”他说。(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