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元钱起诉共享单车运营方是一件好事

发布时间:2024-12-24 13:28:49 来源: sp20241224

  □刘远举

  3月8日,有消费者向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对哈啰单车的诉讼,标的额仅一元钱。诉讼原因是,“多次锁车未果,被迫收取调度费,投诉无用,只好选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位发起诉讼的消费者的经历,恐怕很多共享单车的用户都曾遭遇:明明已将共享单车停在白线规划区域,APP却显示它没有回到P点;跟着平台指引挪车,结果越挪越远仍难解决,最后只能交调度费了事。

  最初,共享单车采取的是随借随还,任意停放。在这种方式下,一方面消费者按照APP的指引就近找到这些车,可实现自循环;另一方面,由共享单车运营方按需求安排人力调度。但这种方式导致了随意乱停,干扰了市政道路,特别是人行道的通行,引发舆论关注。

  共享单车在很多城市的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后来,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共享单车行业的共同探索下,有了电子围栏,划定停车规范区,指定地方停车。现在定点还车、电子围栏已经越来越普及。近日,北京市交委发布《2024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在重点工作任务中指出,“合理规划地铁车站、居住小区周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车位,提高接驳轨道便利性。增加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设施供给,车位比达到1:1。推动运营企业车辆全部采用高精度卫星定位,实现全部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区电子围栏入栏管理”。

  电子围栏、定点还车,解决了乱停放导致的干扰通行问题,但又带来了新问题。

  相关部门划定的停车规范区,一般会用白线框起来,印有自行车标志。但是,这个规范区有可能与共享单车运营方系统中的还车地点不一致,这就会导致文章开头所说的还车难问题。

  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很多——

  首先,从成本和投放量来看,目前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很难保证每辆车都是最新款或者拥有最精确的定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单车的更新换代解决。

  其次,城市在不断变化,一些新划定的规范区,在系统中并未更新。消费者看着道路上的标志,以为可以停车,但实际却无法关锁结单。

  第三,有的城市停车规范区不兼容多款共享单车,出现某些品牌共享单车能停,而别的品牌不能停的现象。这也导致,用户看到地面的标识觉得可以停,但APP上却表示不能停。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需要共享单车的运营方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做到停车规范区的实时同步。而政府相关部门规划、设置的共享单车停车点,应该公平地对所有共享单车品牌开放。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不能被忽略。

  有很多共享单车的用户,一时无法找到停车位置,或者比较赶时间,想就近随意停车。针对这种情况,设置1元钱的调度费,是合理的,可以说是多方共赢。

  首先,有了1块钱的门槛,会促使用户把车停到指定还车地点,这可以提高运营方的效率。其次,这也方便了那些没办法停到指定地点的用户,相当于为运营方提供了一种增值服务,既帮到了用户,也增加了运营方的收益。第三,这种方式也更公平。以前是所有的用户共摊人力调度的费用。现在是那些没有停进围栏的用户,承担额外的调度费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度费是电子围栏制度的一个补充。

  但是,1元钱的调度费,也可以诱导出道德风险。共享单车运营方的系统、算法,对消费者是一个黑箱。没有人知道系统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这个系统就存在一种可能——故意使消费者多出这一块钱。

  总之,不管是运营方由于定位不准的技术缺陷,还是故意多收费,对消费者来说,只要自己按照服务合约还车,而没有成功,就不该付这额外的1元钱调度费,甚至可以寻求法律维权。

  作为一种解决共享单车乱停的新方法,电子围栏是共享单车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任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难免带来新的问题,只有当这些新问题被解决,这个新方法才算真正落地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消费者的主体性,消费者的推动也非常重要。

  消费者通过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可以推动企业解决问题,防止不良商家通过不正当手段破坏市场秩序。同时,当消费者或企业提起诉讼时,相关信息会被公开,产生的舆论效应,不但会增加市场透明度,有助于更多消费者意识到问题,并作出反馈,还可以引发公众关注,帮助相关政府部门改善相关的设施与制度。

  所以,消费者因为1元钱,拿起法律武器,起诉运营方的事,对消费者的权益、行业的发展、市场的公平、繁荣,都是一件好事。

  (作者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