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3:59:50 来源: sp20241230
中华传统道德理念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对应的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框架。
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在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和千年传承的浩然正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文 | 樊锐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理念所体现的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等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美德,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
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是中国人民内在的精神气质,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根基。我们应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
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塑造了国人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的风俗习惯、文明风尚。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修身处世之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修身之道,是讲做人的道理。中国人讲究在各种人伦关系中,自觉地履行角色义务,以求得自我的人格完善、道德实现。
关于修身的著名论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修身养性,认为这是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必由之路,也是对君子人格实践的基本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是以修身作为立世之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代君子的行为准则,至今仍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处世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指导人们如何相处的重要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儒家道德规范的准则,对中华民族处世之道的影响深远而漫长。《周易》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种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陶冶积淀,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
具体而言,儒家在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中提出修身正心,主张慎独自省,格物致知;在人与他人关系上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出天下大同理想,主张民为邦本、以和为贵。这些处世之道,首先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同时强调社会责任,至今仍有其宝贵价值。
修身处世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络”,维系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维系着泱泱大国的社会秩序,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进入新时代,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和千年传承的浩然正气,有助于培育高尚人格、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以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理念、价值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流。中华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这些思想理念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传统道德理念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对应的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2019年10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把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这些论述对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美德进行了凝练,为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向指引。
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伦理文化的基因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塑造人们良好道德品行,要充分运用好这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以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讲政德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政德即为政之德,是反映执政者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政德包含官德,官德体现政德。中国传统道德十分注重官德修养。《论语·为政》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礼记·大学》讲“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等,都是古人为政以德、为官以德的基本准则。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员干部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以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
传统道德中的官德主要有修身、慎独、廉洁、才能等方面要求。修身,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古人认为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天下都需要德行和德性。慎独,出自《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是指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违反道德规范和准则。廉洁,出自屈原的《楚辞》“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对“廉洁”的注释是:“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即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物品,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才能,如《论语·子张》讲“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要求官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统率全局的才能,以及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技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传承发扬古代官德文化的精髓,创造性地提出了“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新时代政德建设重要论断。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
这些政德建设的思想和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强调的家国同构、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敬民重民、爱民恤民、忧民利民的思想,“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清风两袖朝天去”等注重品德修养的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从政者常修为政之德,使社会风清气正,将讲政德、立政德落到实处。
以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培育优秀家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中华传统道德中的家风文化思想极其丰富,形成了以立身处世、睦亲齐家、治学励志为主要内容的家训箴言和门风规约。汉朝郑玄《戒子益恩书》、三国时期诸葛亮《诫子书》、南北朝时期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司马光《家范》、清代《曾国藩家书》等,都深刻演述了治家维伦之道。
在立身处世方面,古代家训家风将修身养德、存仁向善作为家庭教化的主要内容,大都表达了明礼、诚信、向善、清廉、淡泊等立身之要,告诫子孙学会待人以诚、博爱济贫、近善远佞、宽厚忍让、和待乡曲、谨言慎行等为人处世之道。在睦亲齐家方面,古代家训多强调家族和睦才能家道兴隆,有不少族亲和善、家族和睦、邻里友好的经验之谈和肺腑之言。在修行励志方面,古人注重以身立范、以言勖勉,教育后辈从小锻造良好道德品行、立铿锵报国之志。古代家训家风虽有教化方式或侧重点的不同,但都涵盖耕读传家、勤俭兴家、德善齐家、清廉护家、和睦旺家、知礼传家等内容,将传统主流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文化道德精髓融入为人、为官、治家、处世之道,努力塑造与中华优秀道德相匹配的家庭伦理和风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这是对中华文明重视家庭家风传统的继承,更是中华优秀家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在新时代的交融。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培育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其核心要义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都是中华家文化中孝亲敬长、精忠报国、以德立家、睦亲齐家、和待乡曲等家庭美德的弘扬,同时又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内涵和集体主义取向。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是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时代延续和升华。我们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弘扬中华家文化、不断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奋进新征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呼唤着传承弘扬中华道德文明的智慧和精华。要充分认识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的时代价值,不断推进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好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和血脉,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瞭望》2023年第44期 )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