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

发布时间:2024-12-27 13:18:05 来源: sp20241227

在敦煌莫高窟,一群年轻人将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复活”千年艺术,以青春芳华守护石窟瑰宝。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用数字技术高精度还原石窟和壁画艺术原貌,让世界各地观众可以跨越时空,感受敦煌文化的浩瀚之美。

在敦煌莫高窟的静谧之中,一台第四代壁画高保真自动拍摄设备沿着轨道缓缓移动,它像一位沉默而专注的摄影师,用精密的镜头捕捉着墙上的每一寸细节。随着快门的“咔嚓”声,历史的尘埃似乎被轻轻拂去,壁画的每一个细节被永久定格下来。

在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工作人员用自动拼接软件,将这些分散的影像拼接成一幅幅完整的壁画图像。

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成立,数字化保护工作日益精准。2014年,数字中心更名为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截至目前,研究所聚集了110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来自计算机、摄影、艺术设计、视频编导、动漫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文物保护人才团队。

丁晓宏是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他介绍,除了壁画,他们还采用了先进的激光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莫高窟中的珍贵大型彩塑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他们将洞窟中的文物转化为立体的数字模型,从而为每一件文物创建一个详尽的数字档案。

截至目前,团队完成了295个洞窟的高精度采集工作、186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形成了数字化壁画图像、洞窟结构和彩塑三维数据、虚拟漫游节目等海量数字化资源。这些无价之宝以数字化的形式,突破时空的限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

2016年5月,“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面向全球共享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文字解说,目前访问用户遍布全球近80个国家,访问量超过2200万人次。

“数字化让文物走出博物馆,抵达世界各个角落,激发了人们要去现场看一看实物的想法。”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缅甸蒲甘古城他冰瑜寺以其精美的壁画闻名于世,这里的壁画同样面临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

2023年,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迈出国门,承担了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壁画保护信息提取技术合作项目,对蒲甘他冰瑜寺的壁画进行了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

他们采用了高分辨率摄影、三维扫描和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精确记录了壁画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颜料的层次、壁画的纹理以及可能存在的裂缝和剥落区域。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倾囊相授,把“数字敦煌”项目的成功经验分享给缅甸的文物保护专家,传授了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方法,帮助缅甸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文物数字化保护人才。

2023年4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上线一周内就有超过1400万用户进入小程序体验。随着“数字藏经洞”国际版发布,海外用户也可一键“穿越”,领略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无论是面向国内用户还是国际用户,将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敦煌文化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充满挑战。虽然许多人能够直观地欣赏敦煌壁画的艺术之美,但要深入理解莫高窟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并非易事。所以在设计“数字藏经洞”时,团队融入了交互式设计理念,降低不同文化背景用户理解和接触敦煌文化的门槛。

“数字藏经洞”不仅在数字世界复现文物,更结合了游戏化的思维,努力呈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进入“数字藏经洞”以后,用户可以从6个人物形象中选择扮演1个,“穿越”到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经历洞窟开凿、封藏万卷、重现于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过程,以类似亲身体验的方式与历史发生互动。

通过技术手段打破文化交流的壁垒,帮助海外用户更容易理解和欣赏敦煌文化,助力敦煌文化在海外“出圈”。未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将继续他们的守护之旅,借助科技的力量,让“一眼千年”的惊世容颜再续。

(本报记者 俞海萍 本报通讯员 刘昱琛)

(责编:薄晨棣、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