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7:46:01 来源: sp20241227
学科建设是学术理论发展的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跨学科特点。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统领和指导,优化民族学学科设置,以系统观念推动多学科共同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推动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迫切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推进民族学学科建设。我国传统民族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囿于西方民族理论和话语体系的问题,在学科导向、研究路径等方面存在一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实践不断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要优化民族学的学科设置,转换民族学的研究范式,构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强大阐释力、支撑力的理论体系。比如,民族史研究要从关注单一民族的历史起源、形成与发展,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等聚焦;民族文化研究要从关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向加强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的研究聚焦,突出中华文化的共同性,更好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理论支撑。
聚力才能更好发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共同使命和任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综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通过多学科知识、理论、方法的优化配置和系统集成形成学术合力,发挥学科联动作用。举例来说,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等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阐释清楚党的民族理论是如何创新发展的,揭示出我们能够走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原因所在;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也需要将其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史的范畴中去考察,这就需要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区域国别学等的参与,这样有利于从国际比较的视野阐释清楚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独特性;研究民族事务治理,需要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参与,可以从民族事务治理成效的多学科研究分析中总结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智慧。以多学科之力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和学术资源壁垒,积极开展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联合调查研究,组织跨学科论坛,鼓励各学科专家从本学科角度围绕主题提出专业意见,开展多学科对话,促进学术交流,形成重大成果。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需要各相关学科共同努力,也需要加快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专业化学科支撑。目前,中央统战部等四部委已经确立了28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民委和民族地区也建立了一批研究基地或教学科研机构。要发挥好各级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实践基地的引领和载体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实践基地的指导,不断提升其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相关机构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联合攻关。
人才是加强学科建设、深化理论研究的关键。要在坚持正确研究方向的前提下,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专家学者深入钻研、勇于创新,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中国大地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努力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新话语。加强青年专家学者培养,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搭建更多平台,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更多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为形成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增添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5日 09 版)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