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类历史上的独一无二!这部超大规模发展传奇,与你有关→

发布时间:2024-12-23 01:18:55 来源: sp20241223

  千年梦圆,告别贫困

  全面小康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9899万,这是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被世界银行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二十大向世界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1443497378人,这是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全国人口的总量。英国、法国等最早一批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人口规模不过“千万级”;美国、日本等接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人口规模仅为“上亿级”。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将惠及14亿多人,超过了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其首要特征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社会保障为就业托底

  重庆九龙坡区民安华福社区,占地约580亩,是全国最大的公租房社区之一。54栋住宅,居住着1.9万户,约5万余名居民,这个人口数量与一个小县城相当。

  几年前,这里的劳动年龄段人群,有三分之一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民安华福社区外来人口占到83%,超过60%的人仅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30%的人没有劳动技能。他们的就业“难题”,就是社区面对的“考题”。

  社区占地1000平方米的自主创业一条街被称为“创业苗圃”,3个经营区和411个固定摊位,再加上每天的临时摊位,由社区以“零租金”方式提供给辖区居民使用,由此解决了1300多名居民的就业。

  除此之外,社区邀请企业将岗位送到家门口,在社区办起了“巧手梦工坊”。辖区的宝妈们在这里进行岗前短期培训后,由签约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结合自身实际,灵活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计件发放劳动报酬。300多位宝妈的后顾之忧得到了解决。

  国家坚持就业优先,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民生保障连上大数据

  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蝶变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48岁的孔维宰被诊断为肺癌,丧失劳动能力,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正当他绝望的时候,民政协理员主动上门,不但为孔维宰办理了低保,还在他身体状况稳定以后,帮他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的收入加上低保超过2500元,大大减轻他的压力。

  这个为困难家庭雪中送炭的救助平台,就是当地自2020年9月起开始运行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它集中了民政、医疗、教育等22个部门的50项数据,对全市经济条件最差的两类家庭,进行重点监测。一旦他们产生大额支出,平台便会主动预警。

  今天的中国,正在以数字技术建设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每一条数据线都连通着一个被国家牵挂的人。通过线上预警和线下核处高效衔接,社会保障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蝶变。

  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13.68亿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4亿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5亿人。中国正在克服“人口规模巨大”之难,发挥“人口规模巨大”之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

  职业教育之花绽放世界之巅

  基础教育底座不断加强

  今年26岁的杨登辉是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

  2017年,20岁的杨登辉代表中国参加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一举夺得数控铣项目金牌,并获国家最佳选手奖。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

  一个国家在世界技能大赛中的成绩,也反映了这个国家技术技能的发展水平。中国自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中国技能队从当初的“板凳队员”迅速成长为“世界头号种子选手”。

  2021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0%。今天,3000万职业教育在校生,无疑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

  当技能人才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时,基础教育的底座也在不断加强。在着力改善乡村、山区、边远地区教学条件的同时,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渐趋完善,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不断实现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推进国家现代化。

  探路中国式现代化

  上海啃下旧改硬骨头

  2022年9月,随着上海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黄浦区建国东路68街坊的搬迁也接近尾声。88岁的胡荣干和老伴儿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14.3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各种物品堆放得满满当当,床的一头便是抽水马桶。

  上海,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但在高楼林立的霓虹繁华之下,却隐藏着高密度的旧式里弄。三十年的时间里,旧改始终是上海最大的民生、最难的课题。

  2017年,上海提出,5年内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这是党和政府对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也是这座人口近2500万的超大城市探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

  任何改革都有这样的规律,越到最后越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从2017年至2022年,上海五年时间累计改造二级以下旧里房屋328万平方米,受益群众16.5万户,提前完成成片旧改目标,为持续30年的民生实事画上圆满句号。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才有不竭的动力。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的独一无二,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在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一个都不能少。由此,书写出一部独一无二的超大规模发展传奇,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