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1:13:43 来源: sp20241216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从气象角度观察,四川区域间差异显著,全省分为三大气候区,且地带性和垂直变化明显。
日前,记者在四川采访发现,针对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为赋能农业生产、助力高质量发展、服务居民美好生活,当地动足脑筋,打造了多种高科技气象服务产品,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小种子,大农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米质好、亩产高的“品香优秱珍”,含油量高、抗倒性强的“邡油135R”…… 在德阳市罗江区国家制种基地里,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夏红告诉记者,这些凝聚着科研人员心血的良种,都将通过制种基地走到千万家农户地头。作为全国首创水稻、油菜双季制种新模式的制种基地,基地现有制种面积5.43万亩,其中水稻制种面积2.6万亩,年产约530万公斤;油菜制种面积2.83万亩,年产约416万公斤。
夏红告诉记者,在水稻授粉的时候,为了提高水稻结实率,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赶花”。传统的“赶花”,需要农民使用竹竿或绳索等工具在稻田里穿梭,掀动稻穗,将父本的花粉扬起来,为母本稻花授粉。但在罗江区国家制种基地,“赶花”已经完全交给了无人机。“基地里集成推广制种机插、无人机授粉、两段机收等技术,工作效率高着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当前,气象仍然是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双季制种对于气候条件的要求更高,大风、高温、霜冻等气象灾害,都会影响基地的亩产和成本。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党委书记丁洪生告诉记者:“有天气预报,有应对措施,都是高科技,不怕!”作为制种基地的核心区,记者在略坪镇的气象监测站看到,监测数据实时显示在站内电子屏上,同时还能被精准推送到农户手机上。“一旦收到下雨预报,我们就会调整农事活动。”丁洪生说。
沃野千里,丰收的良田在德阳市随处可见。这背后,离不开气象人的付出。正如广汉市蔬香七里家庭农场的种植大户罗中敏所说:“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农民的好帮手了。”
小芒果,大民生
干雨季分明,日照充足,终年无冬,是干热河谷气候的典型特征。受干季干旱的制约,加之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错,种粮,在攀枝花市并不是“最优解”。
不种粮,种什么?
20世纪90年代,中国热科院的专家在攀枝花实地考察时发现,干热河谷气候特别适合芒果生长。自此,攀枝花的芒果产业走上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仁和区混撒拉村作为攀枝花种植芒果第一村,202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3.5万元,且收入几乎全部来自种芒果。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或连片,或几棵,目之所及,全是芒果树。村党总支书记邹胜洪说:“村里种了不同品种的芒果树,晚熟芒果很多。物以稀为贵,晚熟芒果最贵的时候一斤收购价能达到10元。”
晚熟芒果对于气温更加敏感,温度低了冻伤果树,温度高了灼伤果实。如何减少灾害天气影响,保证这个“金疙瘩”能顺利转换成真金白银?
“我们推出了气象周报、气象田间调查报告、可采成熟期预测分析报告等特色气象服务产品,在做好预报预警工作的基础上,对芒果各关键时期提出针对性指导。”仁和区气象局局长王玉宝边说边拿出了厚厚一沓报告。记者随手一翻,其中一份不仅对芒果可采成熟期进行了预测分析,还提示:“建议加强宣传指导,以免果农采卖未成熟果,影响价格与收入。”
这一刻,气象与民生紧紧相连。
小展馆,大科普
初到成都市温江区和林稻海,放眼望去,湛蓝的天、雪白的云、绿色的稻田,交融在一起。沿着稻田中的水泥路走到头,有一幢深灰色三层小楼,楼门牌上写着“乡村气象博物馆”。
原来,在稻海深处,藏着一家气象博物馆!这家博物馆可不简单,是国内第一家乡村气象博物馆,坐落于温江区和林村,位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都市温江区乡村振兴主题公园和万春稻蒜现代农业园核心区,有着科普的天然地理优势和科技支撑。
馆内面积不大但却“包罗万象”。科普内容从气温、气压、风、降水等气象要素,到雷达、气象卫星等监测设备,再到气象与当地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可谓面面俱到。气象观测展示区、气象模拟体验区、气象文化科普区,三个区域划分明确却又紧密相连,将气象知识“娓娓道来”。
温江区气象局科普工作负责人李红菲介绍:“自2023年开馆以来,乡村气象博物馆已开展气象研学活动89次,中小学生参观人数超2万人次。”
在现场,温江区通平小学校长李文杰说,在今年5月的气象科普活动上,气象专家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农业气象科普课,“学生很喜欢,所以这次带学生来‘返场’再次体验”。
在明媚的阳光中,翻滚的稻浪里,学生们边走边听边体验,沉浸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我很喜欢!”“希望学校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学生们纷纷抢着说。
在四川,气象科普在“润物细无声”中种下一颗颗科学种子,静待开花结果;气象服务也早已不限于天气预报,而是在赋能群众美好生活上持续拓宽走深。
(本报记者 李琦 李晓东)
(责编:薄晨棣、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