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12-24 17:12:31 来源: sp20241224

原标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展开讨论。

嘉宾:

吴庆文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黄群慧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晓红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记者: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吴庆文: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核心特点在于创新,关键在于符合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本质是追求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以新促质”,锚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黄群慧: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创新,才可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当今世界,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陈晓红: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中,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元宇宙等构成的数智技术体系,已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只有大力推动数智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

记者:如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

黄群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同时,要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加快实施针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陈晓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持续突破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础软硬件等瓶颈制约,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多“国之重器”。还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的算力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算法研究及技术突破;加强创新人才自主培育,鼓励高校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

吴庆文: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深化产学研融合,全面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我们将系统优化科研体系,高水平推进国家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发展;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提升产业硬核实力。为此,我们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记者:如何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陈晓红: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应推动统筹度更高、协同性更强的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完善专利保护等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优化生产要素供给与配置,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揭榜挂帅”和“赛马制”等发布创新任务,创新配置劳动要素,激发人才活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吴庆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全新的创新环境和生态体系支撑,只有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更加顺畅、高效地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流动。我们将着力优化要素配置,深化数字化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激发人才活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全面升级人才政策,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黄群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通过改革开放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塑造新型生产关系。这就要求,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教育体制等改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