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春城历史画卷(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发布时间:2024-12-25 13:08:35 来源: sp20241225

清代赵钫纸本水墨牡丹扇面。 本文图片来源:昆明市博物馆

战国五牛盖铜贮贝器。

西汉执伞铜跪俑及伞盖。

“长空飞虎——飞虎队文物展”展厅。

云南省昆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春城”之美誉。昆明市博物馆(昆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交流中心)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藏寺大理国经幢而建,1997年建成开馆。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盝形顶、通天柱、斗拱等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元素,显得古朴大方、庄重典雅。

昆明市博物馆现藏有文物1.26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6件(套),古滇国青铜器、云南历代书画、云南青花瓷器、飞虎队文物等为馆藏特色。馆内共有7个常设展览:“古滇探幽——滇国、滇人、滇文化”“天龙八部的世界——艺术史视野下的地藏寺经幢”“云中青韵——馆藏明代民窑青花瓷”“扇韵遗香——清代云南名家扇面精品展”“滇池沧桑——藏在石头里的昆明”“长空飞虎——飞虎队文物展”“照见云南府——影像中的昆明”,从多个角度勾勒出春城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

探寻滇国遗韵

早在20世纪初期,滇池地区陆续发现一些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引起学界关注。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昆明市晋宁县(现为晋宁区)石寨山古墓群发掘出一枚金质“滇王之印”,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古滇国的记载。几十年来,随着石寨山、李家山、天子庙、羊甫头、河泊所等众多考古遗址的深入发掘研究,古滇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

古滇国以滇池流域为中心,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相当于中原的战国至西汉时期。青铜器是古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以高超的工艺、写实的风格、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

贮贝器是古滇青铜器独有的一种器型,因内部贮存海贝而得名,近似于现在的存钱罐。昆明市呈贡区天子庙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五牛盖铜贮贝器,器盖周围铸有4头体形稍小的牛,中心立柱上立着一头雄壮的牛,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可作为提把。器身刻有7个人,头发均盘在头顶,身披长披风,光着脚没有穿鞋。他们肩上扛着长矛,好像在巡逻。

同样出土于呈贡天子庙的杀牛祭柱铜扣饰,展现了古滇国剽牛祭祀的仪式场面。扣饰右边立一神柱,上粗下细,顶端有圆台,卧有一犬。柱左边有一头壮牛,由8人捆绑制服,2人拉住牛尾,2人拽住牛头,4人绑住牛身。这种剽牛祭祀的习俗传承数千年,至今在西南地区一些村庄中还能看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滇国青铜器中有种类多样的兵器,其中不少为动物纹饰、造型,显得古朴神秘。昆明市呈贡区石碑村墓地出土的西汉蛙形銎铜钺造型独特,纹饰生动。铜钺为圆肩、束腰、平刃,椭圆形銎上铸双蛙形装饰,阔圆嘴,巨目突起,蛙前臂外曲,与銎内连接处形成两耳,蛙后腿隆起形成弧形钺肩。蛙通体饰带状圆涡纹,辅以珠纹、三角齿纹。

石寨山古墓群是滇王及其亲族的墓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昆明市博物馆藏有石寨山出土的多件一级文物,如西汉执伞铜跪俑、圆骹吊人铜矛、一字格巫师面纹铜剑、圆形猴边嵌玛瑙铜扣饰等。执伞铜跪俑出土于石寨山71号墓,俑为成年男子,头顶椎髻,穿着对襟短袖衣,腰束宽带,腹部正中间有圆形扣饰,左边佩短剑,为典型的滇国男子装束。该俑上身跪坐在蜷曲的腿上,手执一把铜伞,伞内沿悬挂铜铃。伞把长约191厘米,倾斜伸出于俑的前上方,为了平衡重心,工匠在执伞俑后背铸出类似罗锅的造型。昆明市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吕刚说,古滇国墓葬中出土的执伞俑多置于墓主人头部旁,专家认为执伞俑可能用于供奉或引导神灵。

在石寨山、李家山等滇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中,曾发现头戴高帽的巫师造型。2017年,昆明市宜良县青龙山墓地出土一件西汉铜帽形器,是首次发现的滇文化铜帽实物。铜帽为喇叭形,通高51厘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帽顶作铜鼓状,三部分间以穿孔相连接。帽体较薄,表面饰弦纹、旋纹和人面纹等。铜帽最下部分正面饰尖鼻、凸目、突眉的兽面形象,边缘有一圈穿孔,推测可用于穿绳系绑在头部,还可以系挂其他祭祀配饰。此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大多是护具、武器等战斗装备,墓主人可能是一位身份显赫的武士。

欣赏千年古幢

大理国是五代至两宋时期雄踞西南的政权,都城位于今云南大理。现在昆明城区保存着一座大理国时期的地藏寺经幢,是昆明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地藏寺经幢建于12世纪,立幢者袁豆光为大理国议事布燮,即大理国派驻鄯阐府(府城位于昆明)辅佐权臣高明生的高级官员。经幢总高6.7米,分为基座、幢身和宝顶三部分,共有7级8面,由5段砂石榫卯连接而成,通体雕刻佛、菩萨、天龙八部及侍众等佛教造像共300尊,呈现出众神汇聚的坛城海会景象,表达了消灾祈福、护佑苍生的祈愿。经幢基座之上界石刻有汉字铭文4篇,分别是《敬造佛顶尊胜宝幢记》《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日尊发愿》《发四弘誓愿》。经幢一层天王之间、四棱间自上而下旋转阴刻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咒2000余字。

这座经幢构思巧妙,布局严谨,造型生动,是国内现存经幢中雕刻最精美、造像最丰富的一座,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史学家方国瑜赞誉“滇中艺术,此极品也”。

20世纪20年代,昆明市政公所督办张维翰力主对地藏寺经幢进行修缮保护,以经幢为中心建成古幢公园。1982年,地藏寺经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昆明市博物馆在古幢公园旧址建成开馆,经幢自此在馆内大厅陈列展示,免遭户外风雨侵蚀。张维翰1924年所立《古幢公园记》碑,如今立于昆明市博物馆外围庭院碑林内,继续见证古幢的沧桑变迁。

元明时期,大量屯边军民迁入云南,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艺及原料。“云中青韵——馆藏明代民窑青花瓷”展览汇聚130余件明代青花瓷精品,介绍了云南青花瓷的起源、窑口、胎釉及纹饰特征等。青花狮子滚绣球缠枝牡丹纹盖罐肩部装饰狮子滚绣球主题纹饰,狮子生动活泼,与绣球、飘带搭配组合,形成飘逸灵动的艺术效果。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腹部开光内饰青花双人图,一前一后,呈行走状,肩背网格纹背篓,篓内盛放枝条状物。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刻画细腻,神形兼备。

领略飞虎雄风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得到世界反法西斯阵线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大力帮助。1941年,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进入滇缅地区对日作战,因其英勇无畏、威震长空,被誉为“飞虎队”。“长空飞虎——飞虎队文物展”用翔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历史照片和模型等,让观众了解飞虎队的故事,铭记中美人民友谊。

一件带着血迹的飞行夹克引人注目,其右肩臂有7处弹片划穿的破洞。这件飞行夹克的主人名叫陈炳靖,是飞虎队中的中国籍飞行员。有一次在越南上空执行任务时,陈炳靖击落一架日军战机后,被尾随的日机击伤坠落,不幸被俘,当时他身穿的正是这件飞行夹克。陈炳靖先后被关押在南京、上海等地监狱达21个月之久,直至抗战胜利才被释放。2012年12月,陈炳靖战后第一次重返昆明,把这件亲历战火的飞行夹克捐赠给昆明市博物馆。

另一件后背印有骆驼图案的飞行服,属于美国空军尼浩拉士中尉。骆驼图案具有特殊含义,每只骆驼代表飞越驼峰航线10次,这件飞行外套共印有23只骆驼,代表尼浩拉士中尉在驼峰航线上执行空运任务230次。驼峰航线是二战期间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进入中国云南和四川地区,全长800公里左右,自1942年至1945年运行。它突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封锁,成为向中国运送战略物资的“空中生命线”。驼峰航线上牺牲的飞行员数以千计,这些英雄们为中国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近年来,昆明市博物馆着力建设“昆明城市记忆影像库”,陆续推出“昆明记忆”系列摄影特展,并举办“云南微型艺术展”“墨履云踪——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采风作品展”“滇物——数字智能语境下的云南生态艺术作品展”等,生动展现云南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还与其他博物馆、文化艺术机构积极合作,推出2022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四届双年展、“匠心晋韵 巧夺天工——多福寺明代壁画精品展”、“福船的故事——郑和由此向大海”等主题多样的精品展览。

“昆明市流动博物馆”是昆明市博物馆打造的流动巡展品牌,自2004年至今,走进昆明多个学校、社区、工厂、部队、乡镇、企事业单位等,取得良好反响。截至2023年底,“昆明市流动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08万余人次。

昆明市博物馆还开发了一系列优质的研学课程,内容涵盖传统文化、自然科学、艺术美育等领域。通过手工制作、绘画写生、非遗体验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

(作者为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