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为“制造业当家”作支撑

发布时间:2025-01-01 12:32:11 来源: sp20250101

原标题:新型储能为“制造业当家”作支撑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刘 恕 罗云鹏

氢储能平台、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超导磁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5月14日,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步入位于广州白云区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储能创新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新型储能产品和设备。

“新型储能”被写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超过3500万千瓦,同比增长超200%。专家预计,今年我国新型储能的总装机容量将再翻一番。

此前,广东就已锚定这个“万亿级”新产业。获批组建仅半年的储能创新中心,开足马力布局全产业生态链。“储能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模式,促进产学研用高效协同,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高地。”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书杰对前景充满信心。

建公司:上下游企业出资入股

新型储能,类似“充电宝”,风电、光伏高功率发电时或者用电低谷时充电,风、光资源间歇性减弱或者用电高峰时放电。近年来,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从最初的电力系统削峰填谷,逐渐拓展到新能源并网、微电网等领域,应用规模持续大幅增长。

2023年3月,广东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该指导意见设定的目标是,到2027年,广东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破万亿元。

“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调研组同行人员、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魏琪嘉认为,这也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开辟未来产业新空间。

2023年11月,获工信部批复组建,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广州白云区。

南方电网科技公司牵头联合大唐集团、南网储能、亿纬锂能等13家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合资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股东覆盖新型储能产业链材料、电池、开关与传感、系统集成、投资运营、梯次利用等上下游龙头骨干企业。

魏琪嘉认为:“组建实体公司运营载体,构建新型创新载体,可以有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创联盟:破解共性难题

“这台载荷49吨的氢燃料牵引车,主要用于长途重载,在跨省物流中一次续航可达600公里。”广州市白云区企业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韬氢能”)研究院副院长鲁亮,指着一台写有“氢启零碳未来”的红色牵引车告诉记者,这台车从广东广州往返江西赣州,已经跑了10万公里,运行非常稳定。

云韬氢能总裁杨强介绍,他们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8大核心零部件中已经有6个实现国产化,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

“我们把系统成本从每千瓦的5000元降到了现在的2500元。”杨强坦言,做到这一步,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只有把产业链上下游以及高校联合起来,才能加速推进氢能燃料电池的规模化应用。

安全、经济、效能是新型储能产业的共性技术难题。为解决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储能创新中心建立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包括75家产学研用优势资源单位,覆盖新型储能领域超过85%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并成立了由12位院士专家组成的技术专家委员会。

李书杰介绍,储能创新中心正在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规模化储能技术和装备,聚焦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超导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五大领域以及全过程安全、能量精准管控、创新智慧调控等三个规模化支撑技术,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

建平台:打通“最后一公里”

当超充枪与新能源电动汽车连通后,汽车车机屏幕的数字显示,续航里程开始以1秒1公里的速度增加,10分钟内充电80%,15分钟充电达到100%。在广东省深圳市巴士新能源有限公司深康充电站,记者看到了“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超充应用场景。

这个充电站还可利用车辆动力电池为电网储能,实现削峰填谷、稳定电网等功能。“未来,通过站内光伏、储能、汽车充电放电的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局域微电网、虚拟电厂将会形成。”深圳巴士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定启告诉记者。

“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技术装备迭代升级也正在加速。”魏琪嘉认为,新型储能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需要建立全链条、全流程协同创新平台。

在广州空港白云片区200亩的工地上,机器正在轰鸣。这里是正在建设的新型储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李书杰介绍,该基地由广东电网支持配建220kV变电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储能系统测试及实景验证平台,预计年底将完成基本功能布局。

李书杰认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可在电网统一调度下,测试获取锂离子、压缩空气等各种新型储能系统的真实运行效率、安全性等实际功能性能指标数据。相较于以往从实验室“跑”出来的测试数据,这种真实场景中产生的数据,才能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储能创新中心正在建设八大研发实验室、八大检测认证实验室、三个中试验证平台、新型储能五大领域十大方向的“1+N”科研实证基地,构建覆盖研发、检测、中试和实证完整创新链的平台。

“开放、共享、合作是储能创新中心的重要标签。未来,平台上的实验室、硬件基础设施等资源都将开放共享,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型储能企业、创业团队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以加快形成新型储能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李书杰表示。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