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2:49:24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北京8月19日电(记者 上官云)十多年前,凭借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表现,学者王立群进入公众视线。走红之后,他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了在学术研究、写书等方面。
今年,他完成了“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图书的修订工作,还出版了新书《中国脊梁》。日前,在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王立群分享了对创作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看法。
提到与“诚信”相关的话题,王立群表示自己很喜欢两句话,其一就是“得黄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即后世所说“一诺千金”。在他看来,诚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王立群。受访人供图超越时代的文化符号
登上《百家讲坛》后,以及外出演讲时,王立群曾讲过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此后整理文稿,他发现了许多触动自己内心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中国脊梁”。
“我想把这些人物的故事,集中起来再讲一下。”不久前,王立群完成了自己的新书《中国脊梁》,书中内容涉及了孟子、屈原、卫青、霍去病、张骞、华佗等10位历史人物。
他将《孟子》一书塑造的强势人格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强不息”,第二层次是坚守本心,第三层次则是包容化育。而这种“强势人格”,也影响了王立群的个人成长。
少年时代,他满怀希望准备进入一所重点初中,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分配到了一所简陋的民办中学。在那里,他不仅要学习,还要为了学校的生存而打工赚钱。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但并没有影响他的志向。王立群一边自己挣学费,一边继续求学,也是孟子所讲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他度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
卫青能够成功,不是因为运气好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王立群往往需要翻看各类史料。当拼起不同典籍中记载的故事碎片后,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学说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脊梁》。东方出版社出版比如墨子,其学说主张“非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有大大小小的战争,能有这样的主张是比较难得的,在当时影响也很大。
曾有人认为,大将军卫青能够青史留名,是因为运气好,王立群却觉得,尽管卫青有一定的外戚背景,但他能够取得那样大的成就,主要是基于实际功绩,并不是单纯靠运气。
依据史料记载,卫青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能够灵活运用战术,如在龙城之战中选择了直捣匈奴王庭这一出其不意的策略。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因为那里不太可能有重兵防守。
此外,汉武帝一朝的战争策略出现了变化,即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卫青很好地顺应了这一变化,进行大规模骑兵军团的机动作战,使汉军可以更加有效地打击匈奴。
在为人处世方面,卫青对待士大夫礼貌周到,对待士兵慷慨仁慈,从而赢得了士兵们的尊重。王立群表示,低调谨慎的个人品质,也是卫青仕途顺遂的重要因素。
何谓“一诺千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千百年来,古人亦相当看重诚信之道。
中国历史上讲诚信的人非常多。王立群在《中国脊梁》中写道,诚信要求不自欺,也不欺人,有个成语叫“童叟无欺”,意思是说既不欺骗孩子,也不欺骗老人。
学者王立群。东方出版社供图关于诚信,他比较喜欢两句话,一个是《史记·游侠列传》中提到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另一句则是“得黄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诺”,这一句后人归纳为“一诺千金”。
季布是秦末汉初的义士,为人仗义好助、乐善好施。季布原本是项羽的手下,曾多次大败刘邦,后来,刘邦以重金悬赏捉拿季布,却一直得不到他的消息。
王立群解释,季布之所以能躲过刘邦的通缉,原因就在于他的“重然诺”深得人心,有人愿意帮助他。也可以说,是季布自己救了自己,这就是诚信的魅力。
在他看来,现代社会也需要讲诚信、遵守契约,如此,社会的生产活动、经济生活才能够公平、流畅地进行。(完)
【编辑:李润泽】